2016-08-19
收藏
1.问题设计过细、过碎,牵引的痕迹还是很明显。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细细思考还是觉得所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有老师领着走之感,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构。
在上面认识毫米这一环节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还能不能精确地表示出它的长度?那怎么办?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吗?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怎么没见到?如果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办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给表示出来?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通过刚才我们真正地接触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课后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这些问题适当整合一下,拓宽学生的思考活动空间,课堂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生生互动,学生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2.张弛有度,注重学习方法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帮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节课的新知,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并为他们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获取新知的能力,这样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称张提供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空间,我觉得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在教学毫米的学习时,结构清楚,先产生毫米的需求,再通过找1毫米,认识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深化好摸的认识,整个层次是鲜明的。在分米的设计过程上也和毫米是类似的,我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调整:在毫米的认识学习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毫米,说出刚才我们学习毫米使我们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再放手由学生自己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分米的学习,这样可能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也许会更好。
小学数学视频 时间与数学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负数》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说课(西南师大版)
六年级《圆的面积》说课稿
《三角形》 说课稿(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量的计量》说课稿(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十和几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乘法估算》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的十八种常用语简析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直线和线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圆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通分》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说课稿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应用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乘除法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直线和线段》
六年级数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上可能性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乘法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北师大)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