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9
收藏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 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 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例 3 利用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 400 米的跑 道 2 圈半就是 1000 米,得出 1 千米=1000 米。例 4 是要学生量出 100 米,走 10 个 100 米来感受 1 千米的 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 1 千米,并体验一下 1 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 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例 5 是利用刚才所学的 1 千米=1000 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 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千米的认识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 长度单位体系知识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实学习好。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1000 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 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 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 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 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 学重点是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1000 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 算想象和体验建立 1 千米的观念。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在250米的操场上走4圈(并记录时间,和步数及感受) ,课件。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乘除法同步练习1
八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题10
八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同步练习1
八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同步练习2
八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同步测试题3
八年级数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课时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图形与坐标单元测试1
八年级数学幂的乘方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反证法检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命题与证明测试题2
八年级数学图形与坐标单元测试6
八年级数学图形的相似单元测试1
八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题12
八年级数学图形与坐标单元测试5
八年级数学图形的证明测试题1
八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同步练习题2
八年级数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反例与证明检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题11
八年级数学图形与坐标单元测试4
八年级数学图形的证明测试题2
八年级数学完全平方公式同步练习
八年级数学方差和标准差水平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图形的证明测试题3
八年级数学为什么它们平行同步练习
八年级数学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检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同步练习题2
八年级数学图形的相似单元测试3
八年级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同步练习1
八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同步测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