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有感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有感

2016-08-17 收藏

《笔算除法》是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一节课, 在本节课之前, 学生在三年级 上册已经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竖式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本单元之前的学习,学生 已经能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 这些知识经验都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基础。 教材中的情境图利用学生种树苗引出 422 和522两个算式,借助分小棒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在此基 础上,重点理解当十位数不够分时,要将十位上剩下的数与个位数合并,再去除以除数。

俞老师的这堂笔算除法没有借助书上的情境,而是采用质疑讨论归纳探究 学习方法, 以 问 贯穿整堂课, 让学生在俞老师不断追问中回忆了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更重要的在追问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 引领学生逐步认识到除法竖式这样写的原因, 从心 里接受这个数学知识。 当然本节课除了一直强调的数学知识本质, 数学的质疑精神也是俞老 师不断向学生灌输的重点。有了知识和思想的双重冲击,这才是一堂内容饱满的数学课。

下面我将选取俞老师上课片断来赏析:

一、负迁移引出的冲突

新课开始,没有情境,黑板上呈现的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横式和竖式, 通过前三个的竖式负迁移到为什么除法的竖式就如此特别。 俞老师以 一位二年级小朋 友对竖式有意见这个情境贯穿整节课,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一猜那个小朋友认为竖式 可以怎样写,果然跟前三个竖式相同的除法竖式就横空出世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有感

然后俞老师开始了一系列的发问,除法竖式能不能跟加、减、乘的竖式格式相同?为什 么不能?学生提出有余数时不好写, 接着有学生就给出了这样一个竖式: 似乎有余数的问题 也被解决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有感

俞老师开始进一步提问, 两种除法竖式都有道理, 哪种更方便?这个问题使得一部分学 生的矛头指向了,认为整个过程繁琐,15 要写两遍。不过一部分学生解释了两个 15 的不同 含义,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可对竖式选择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俞老师进一步提问,除法 竖式一定要这样列到底跟什么有关系呢?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能正确回答,俞老师揭晓答 案,跟除法本身有关。

至此第一阶段结束,主要就是通过老师的问,一步步将学生逼到死角,又在学生陷入困 境时,提出一个新的设想,让学生继续追寻。

二、动手分图,自主构建

俞老师先让学生理解了 153=5 这个除法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利用 15 个小圆片,要求 平均分成 3 份。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环节,令我印象深刻。当俞老师在黑板上贴小圆片,他不 断地问学生可以将圆片看成什么, 学生的回答在他的刺激下丰富多彩。 细节中丰富孩子的想 象力和发散思维,这样的做法非常好。同时也不至于在老师贴东西的过程中冷场。在学生分 完后,俞老师又开始发问了,本来老师有几个圆片?现在有几个?15 个到哪里去了?老师 的 15 个是一堆,学生的 15 个是三堆,每堆 5 个。这时再让学生选哪个竖式更贴切,大部分 学生认为竖式①更好地体现除法平均分的整个过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有感

接着俞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 这两种到底哪种做法是对的?另一种为什么错?同样是利用分一分。 黑板上留下 4 个大 圆圈和 5 个小圆圈,让学生上来分。这个是笔算除法的一个难点。学生分完 3 个大的和 3 个小的, 接下去该怎么分呢?就要将 1 个大的圆片换成 10 个小的圆片, 然后 12 个小圆圈再 平均分。操作完毕,让学生选择哪个竖式更好地体现了除法的过程,跟理解153=5的 除法竖式步骤一样。

纵观整堂课, 俞老师的重点并没有进行笔算除法竖式的练习, 而是将全部的时间都放在 让学生质疑、操作来理解除法竖式为什么这么写。这个过程也是算理理解的过程。令我印象 最为深刻的是俞老师对孩子怀疑精神、 想象能力的培养和鼓励。 这一点是我们在平时课堂上 容易忽略的。另外一点感触比较深的是作为数学教师,也应该多问问自己,规则制定的背后 原因是什么,而不能总是要求学生强制记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有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