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收藏
【摘要】要想学习好,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下面请参考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材特点应对策略设想,希望同学们对试题的练习能够使成绩突飞猛进的发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材特点应对策略设想
沙济中心小学 陶学明
一、活动与练习
本册教材贯彻了北师大数学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这样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确实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障了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针对这一特点,在使用教材时,就应当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诸如做一做、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同时还可以联系实际,适当补充相关的活动。在开展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目标,设计好活动的方式,安排好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活动情况,注重活动实效,及时交流、汇报与总结。活动只是理解知识、探求规律、解决问题的手段、途径、过程,而并非其目的,因此不要只讲究活动的形式,只图活动的热闹有趣,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分析、比较与归纳,达到理解知识、探求规律、解决问题的目的。
由于教材偏重于数学活动,在练习方面,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类练习相应的少了一些,这对于目前仍以一张试卷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评价方式,任教教师确实很担心学生的检测成绩。解决的方法当然可以是补充增加一些练习,来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也决不可搞题海战,增加学生的负担。应当精选一些典型的题目,在练习时注重指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条重要途径则是将活动与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际上广义的活动就包含了练习。在活动中可以将一些运算类练习融入其中,比如在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可以在观察测量的活动中,去计算它的面积或体积;在比例尺教学中,指导学生看图、画图时,很容易融入运算的。
二、生活与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展示知识的产生及其应用过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多样化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然而,生活并不等于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一方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则要在所设计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探寻数学知识,锻炼数学能力,与教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模式相对应,形成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生活为数学提供了具体的情境,是其来源,同时也为它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更好地从三个维度上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数学的文化价值。
三、零散与系统
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前面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发展和提高。各知识点看起来是零散的,串起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册教材中第三章1~6年级总复习内容,更注重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整理与应用相结合,以及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整理,因而在教学当中,更应当注意处理好零散与系统的关系。在总复习中,零散的知识点必须要进行回顾和练习,使之更为清晰,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形成系统,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完备的知识网络,同时总结以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合理地使用。让零散在系统中更为明晰,让系统在零散中更加完善,站在系统的高度上去进行总复习,这样才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能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四、尝试与探究
数学知识的获取、理解、巩固和运用,离不开学生的尝试与探究。教材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内容,而尝试与探究活动则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数学活动。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必须让学生的尝试与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尝试与探究的机会,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其次是要及时地交流反馈,善于发现学生在尝试探究中的闪光点,不吝啬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三是要把握好尝试与探究的度。尝试与探究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不要过分拔高。数学本来是极讲究严密和精确的,可在学生进行尝试与探究的过程中还应区别对待。对分析思维的过程和一些运算,应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严密、精确、明晰,而对一些现象的认识和解释,只要学生能形象直观感受到,基本上能将意思表述清楚就行了,不必在一些概念与术语上纠缠不休。比如对圆柱和圆锥及其特点的认识,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图像的了解等,只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究方式,形象直观地认识与了解就行了,这并不影响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至于线和面的相互垂直平行、数轴、坐标系、坐标等术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反而会让他们坠入五里雾里。
以上就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材特点应对策略设想全部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认识米、用米量(参考教案二)
3.6.3 “8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连加、连减(参考教案二)
3.4.2 5的乘法口诀|人教课标版
3.1.1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二)(参考教案二)
3.4.4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怎么看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七)(参考教案二)
3.5.1 “观察物体”说课与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应用题(参考教案二)
3.3.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3.3.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以读促学 诱发潜能——听张晨晖《北风和小鱼》一课有感
魏书生:十二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几百几十加减法”案例分析
二年级数学教案
3.6.2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人教课标版
《对称图形》教案设计
3.6.2 倍的认识|人教课标版
《夕阳真美》教学设计
感悟 积累 迁移——《云雀的心愿》教学谈
3.2.5 加减法的估算|人教课标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参考教案二)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六)(参考教案二)
3.2.5 “加减法的估算”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三位数的读写法(参考教案二)
3.5.3 镜面对称|人教课标版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参考教案二)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