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7
收藏
奥数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它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快来做做奥数题来锻炼自己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到的定义新运算的四年级奥数例题,供大家参考。
例题1.规定:A○B表示A、B中较大的数,A△B表示A、B中较小的数.若(A○5+B△3)×(B○5+A△3)=96,且A、B均为大于0的自然数,A×B的所有取值有()个。
定义新运算解析:共5种,分类讨论,由于题目中所要求的定义新运算的符号是较大的数与较大的数,则对于A或者B有3类不同的范围,A小于3,A大于等于3,小于5,A大于等于5。对于B也有类似,两者合起来共有3×3=9种不同的组合,我们分别讨论。
1)当A<3,B<3,则(5+B)×(5+A)=96=6×16=8×12,无解;
2)当3≤A<5,B<3时,则有(5+B)×(5+3)=96,显然无解;
3)当A≥5,B<3时,则有(A+B)×(5+3)=96,则A+B=12.
所以有A=10,B=2,此时乘积为20或者A=11,B=1,此时乘积为11。
4)当A<3,3≤B<5,有(5+3)×(5+A)=96,无解;
5)当3≤A<5,3≤B<5,有(5+3)×(5+3)=96,无解;
6)当A≥5,3≤B<5,有(A+3)×(5+3)=27,则A=9.此时B=3后者B=4。则他们的乘积有27与36两种;
7)当A<3,B≥5时,有(5+3)×(B+A)=96。此时A+B=12。A与B的乘积有11与20两种;
8)当3≤A<5,B≥5,有(5+3)×(B+3)=96。此时有B=9.不符;
9)当A≥5,B≥5,有(A+3)×(B+3)=96=8×12。则A=5,B=9,乘积为45。
所以A与B的乘积有11,20,27,36,45共五种。
以上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定义新运算的四年级奥数例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4秋苏教版数学二上1.1《连加连减》ppt课件2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认识除法》ppt课件1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ppt课件3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第七单元《观察物体》ppt课件
2014秋苏教版数学二上2.1《认识多边形》ppt课件1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平均分(三)》ppt课件1
2014秋苏教版数学二上1.1《连加连减》ppt课件4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认识多边形》ppt课件4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ppt课件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平均分(二)》ppt课件
2014秋苏教版数学二上1.2《不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运算》ppt课件1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认识图形》ppt课件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ppt课件4
2014秋苏教版数学二上2.2《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ppt课件1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ppt课件2
2014秋苏教版数学二上1.4《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ppt课件1
2014秋苏教版数学二上1.1《连加连减》ppt课件3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ppt课件1
2014秋苏教版数学二上1.1《连加连减》ppt课件1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加减混合运算》ppt课件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ppt课件5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ppt课件2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认识多边形》ppt课件1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认识除法》ppt课件2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认识米》ppt课件1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认识多边形》ppt课件
2014秋苏教版数学二上1.2《不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运算》ppt课件2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平均分(三)》ppt课件
苏教[2012]版数学二上《平均分(二)》ppt课件1
2014秋苏教版数学二上1.3《加减混合运算练习》ppt课件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