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7
收藏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这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十分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我们六年级的其他老师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现数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张老师从生活情境入手,创设了一个装水的长方体学具槽和圆柱学具槽,创设研究水的体积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直观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同时意识到过去学的转化法可以用来求圆柱的体积,紧接着张老师再出示第二个圆柱体,让学生比较哪个圆柱体的体积大,学生意识到刚刚所说求体积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思维困惑,进一步激发了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欲望。这样的导入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生活化学习环境,还为学生后面构建数学模型,发现圆柱体积公式奠定了基础,也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生活味。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节课提出课题后,赵老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三、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杨老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进行分层练习,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总之,这次听课使我收获颇多,我今后一定把这几位老师好的做法运用到我的课堂上。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和点的坐标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1
八年级数学不等的基本性质
八年级数学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八年级数学里程碑上的数1
八年级数学命题的证明
八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2
八年级数学频数和频率1
八年级数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3
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
八年级数学设计轴对称图案1
八年级数学整式乘法公式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10
八年级数学设计轴对称图形
八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频率分布
八年级数学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八年级数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八年级数学中位线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1
八年级数学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13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12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11
八年级数学证明教材分析
八年级数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八年级数学不等式基本性质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