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4
收藏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三、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高二数学不等式5
高二数学直线与与圆
高二数学不等关系与不等式2
高二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高二数学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4
高二数学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
高二数学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2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模块检测试题5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模块检测试题8
高二数学三角恒等变换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模块检测试题7
高二数学抽样方法2
高二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2
高二数学下册周测考试试卷1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模块检测试题6
高二数学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性质
高二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1
高二数学下册周测考试试卷4
高二数学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
高二数学下册期中模块考试试题13
高二数学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3
高二数学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1
高二数学下册周测考试试卷2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高二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
高二数学上册期中模块检测试题10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高二数学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高二数学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