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3
收藏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3)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在课题下面板书:(指不是0的自然数)]
数学文化之费尔马大定理及其证明
15年小学数学知识问答—倍数单位及分数单位
小学数学文化—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
数学文化:什么叫克拉?
小学生应该了解的数学文化:又见“王者”--记47届国际奥数金牌得主沈才立
数学文化之国际奥数赛港生再创佳绩
小学生知识问答(使用秤)
2015数学文化的推荐:急智问题
2015小学数学知识问答(盎司有多重)
数学文化之数学宣言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文化:鬼谷算
2015小学数学文化:火柴游戏
新编小学数学知识—容积单位与容量单位
2015小学关于迷宫游戏的数学文化
精选小学数学文化的讲解:分乳酪
数学文化之寻找佩雷尔曼的答案
小学生数学文化:元曲中的数学
数学文化之武汉两高中生国际奥数夺金
2015小学数学知识—名数、单名数及复名数
小学生如何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2015讲解小学数学文化:应走几步
数学文化之悄悄走近“模糊数学”
小学数学知识问答(度量衡的含义)
2015数学文化的讲述:业余数学家
数学文化之唐诗中的“数字”
小学生数学文化:一秒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
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单位及导出单位
物理奥赛文化::中国学生完胜5金
数学文化小常识:圆的历史
小学数学知识(化法和聚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