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2
收藏
信息窗1: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生活经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军营吗?这节课咱们一起去看看夏令营时同学们的训练情况吧。看,这是小强那一队的队列,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出示课本情境图中小强那一列同学的队列)
学生可能说:第2个、第4个、从前面数第2个、从后面数第4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队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的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明确行、列的意义。
1.(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同学们这是小强全班同学的队列图,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交流,可能出现的说法有
横着数,第2排第3个
竖着数,第3排第2个
从左数第3排第2个
从右数第4排第2个
从前数第2排第2个
2.教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情境图上的每有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学互相指一指。
3.教师介绍: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小强的位置。(第3列第2行)
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教室中同学的位置吗?(学生练习)
认识数对
1.谈话: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示成一个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点子图的简洁。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2.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找出小强的位置。
3.个性化表示位置,学习数对这一概念。
谈话: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刚才我们用一句话描述了小强的位置,能不能想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学生的个性化表示可能有:第3列第2行、3列2行、列3行2、3/2、3-2、3+2、2/3等
教师介绍:小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3,2)。数学上把这一对数叫做数对。
谈话: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小青、小亮等)
引导思考: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再根据数对确定是班中哪一个同学。
3.找生活中的数对。(找坐位、找楼座等)
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 展示方格图。(将圆点连起来,成为方格图)
介绍方格图:标注方格图上的列和行,使学生明白,横为行竖为列,列与行的起点为0。
谈话:我们把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连起来就成为方格图,这样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方格图比点子图更为简洁。
2.在方格图上标出小强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
3.52页红点例题。
三、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1、2、3
2.自主练习6、7
3.利用所学的方向和数对的知识绘制一张你的座位图。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数对的抽象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回忆有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的过程,体会用数对表示事物位置的简洁,理解研究数学的方法。
五、作业
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数对?用数对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教学反思:
根据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确定位置知识的拓展或者重新建构,有效的方法是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教学中在学生描述一列队伍中人物位置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
一年级下册数学《加与减(一)》停课反思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10.2 量与计量》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4.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1.1.2 口算乘法》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6.3.1 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3.1 用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4.2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8.2 小数大小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2.1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3.4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1.2.1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体会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数学阅读的教与学》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6.2.1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10.1 数与代数》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3.6 整理与练习》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5.1.1 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2.2 蒜叶的成长》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3.2 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4.1 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1.4.1 两步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4.2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7.3 练习》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10.3 图形与几何》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2.2.1 吨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5.1.1 认识年、月、日》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8.1.1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4.3 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4.4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算“24”点》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