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第四册期末试卷分析总结_题型归纳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初中数学第四册期末试卷...
首页>学习园地>题型归纳>初中数学第...

初中数学第四册期末试卷分析总结

2016-03-24 收藏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初中数学第四册期末试卷分析,希望您读后有所收获!

一、试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命题能以新的课程标准为纲,注重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数学知识的能力,大体上按8:1:1的比例命题。无偏题、怪题、难题。

二、试题分析

项目最高分平均分难度系数优秀率及格率低下率

数学100720.7833.8%71.2%19.3%

本套试题涵盖了勾股定理、特殊三角形、平行线性质探索、位置的确定、统计,不等式,一次函数等的80%以上的知识点,并把对知识的灵活性的运用的考察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结合起来,试题的内容适合觉的不费的学生,难以程度适中。其次,该套试题中生活中的数学占较多。这套题符合素质教育思想,适应新的教材改革要求,靠近中考考试的思想。

三、试卷成绩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

从成绩的统计可以看出初二整体成绩一般,不及格人数较多。卷面分数不超过40分的占16.86%,优秀率26.5%,及格率69.9%,学生的灵活性差。

(三)问题分析

试卷中反应出的问题也正是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在本次考试中学生第9、16、20、22、24、26这几题答的很不好,尤其是第16、18,24、题答的更差,从这些试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几何试题掌握的很不好。例如第16题对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过那点作那线的垂线,因此学生不能作出所求角,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18题学生审题不认真题,试题要求先理解图像然后在根据图象回答问题,不少的学生没有理解图象,同时还有一部分的学生不能够准确的画出图象,这也导致了学生丢分的现象。同时第24题没有理解y的实际意义。这也说明学生分析问题不够全面,缺乏思维的发散能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全观原因。其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很多,而且有一些内容是学生不是很理解就如一次函数,期末复习的时间很少,这也是影响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是很好,再加上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而且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2、数学知识的严密逻辑性对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举步艰难,再加上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积重难返。

3、这几年的中考题都注重了实际应用,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注重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察,注重了对学生掌握数学思想的考察。这种情况也符合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而我们学校的学生恰恰这些方面的能力较差。

4、我们数学教师努力钻研新教材,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克服了种种困难,使数学成绩逐步好转。但是鉴于数学成绩在中考中的重要性,我们大部分数学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一部分有望的学生身上,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培养学生能力相背的方法,这也是导致这次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的一个原因,在今后的数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一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四、今后教学的措施

1、首先我们教师应彻底改变自己的角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对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加关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采取学生间互助等多种有效的形式对他们多加关注。

2、加强我们教师自身数学素养的提高,在平日的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自觉的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提高教师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双基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几何推导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适当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所学知识。

4、在新的教材改革的过程中,生活实际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而应把教材做为我们教学的一个平台。

5、加强变式教学,纠正死啃书本的个别现象,从教师环节上强调砧研教材,吃透教材,用活教材,不拘一格地完成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6、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接受学生在前进中的错误并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7、注重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及时做好反馈,对教学中的问题。

上文是初中数学第四册期末试卷分析,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