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6
收藏
本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是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本节教材共编排了四道例题。四道例题不仅层层递进,而且各有重点,处理得相当细腻。例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一些书写规定,教材将其分散在例2、例3与练习十中逐步出现,以便于学生掌握和减轻记忆负担。
例1,着重由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
例2,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同时,介绍含字母式子中省略乘号的书写方法。
例3,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同时,介绍“平方”的书写方法以及数与字母相乘的书写习惯,进而教学代入求值。
例4,着重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继续学习代入求值。
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中安排了一些相应的习题。有配合例题的巩固练习,也有为后继教学铺垫的专项练习,如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能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用字母表示常见数量关系式,如用“S=vt”表示“路程=速度×时间”等,在原教材中安排有例题,现在考虑到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后,可以类推,所以也作为练习,穿插在练习十中。整个练习十的13道习题,以写出代数式和代入求值为练习重点,形成了由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综合练习的系列。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字母代数的优点。比如通过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特别是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符号语言比文字语言更为简洁明了。通过从具体的算式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会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需要,初步感知抽象的作用。积累这样的体验和认识,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理解所学知识都有帮助。
2.适当加强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写代数式的训练。这是列方程的基础。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采用书面作业形式,也可以更多地采用口答方式,集体口答、个别口答、小组互说、同桌互说均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
3.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主要体现在归纳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时,可适当渗透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依存关系。如标准体重随着身高的变化而变化,两个量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还体现在说明字母取值范围时,可适当渗透函数的定义域思想。如针对课本中的设问“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教师在引导或评价学生回答时,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常常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对于没有开设英语课或尚未学习英文字母的班级,可以在新授前或新授中,把教材里出现的字母,如a、b、c、h、s、t、v、x,让学生认读,与汉语拼音的读音区别,为数学学习扫除障碍。
4.本节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6.2提取公因式法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年级下7.4分式方程(2)课件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复习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乘法公式(1)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年级下7.4分式方程(1)课件
5.5整式的化简课件ppt(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下因式分解(2)
7.4分式方程(1)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PPT(浙教版七年级下)
5.1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年级下6.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2)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6.4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公开课)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7.1(2)分式的基本性质课件
4.2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2(浙教版七年级下)
7.2分式的乘除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4.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年级下7.1分式的基本性质(2)课件
5.1同底数幂的乘法(2)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1(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年级下5.5整式的化简课件
6.1因式分解课件2(浙教版七年级下)
7.1分式的基本性质(2)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年级下7.3分式的加减课件ppt
6.1因式分解课件1(浙教版七年级下)
4.2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2(浙教版)
6.1因式分解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年级下因式分解综合应用课件
5.1同底数幂的乘法(3)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6.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4.2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1(浙教版七年级下)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