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0
收藏
《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雷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雷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画一画,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三、在探究发现总结再实践练习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想学。
这节课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使学生从以往的被迫着要学变为发自内心的想学。
对于这堂课在一些细小的环节中我还有两点自己的看法,有不妥之处还请执教教师谅解。
1、让课堂因错误而更加美丽。
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最大公因数的规律时,有一位学生看到8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它们的差时,立即总结出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它们的差这一结论,教师当时只仓促的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结论不正确。我认为教师当时应关注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背景,进一步通过多个例子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从一个例子中就得出结论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不正确性,得出结论是需要许多例子作为基础的,这样学生的收获就不仅仅有关最大公因数规律的知识了,同时还明白了在数学上、甚至在生活中总结结论的方法。因为数学课堂,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2、注重呈现有序课堂。
在总结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时,次序显得有点儿混乱。如果在寻找公因数后就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的概念,由公因数的概念再引出寻找最大公因数并总结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可能会使课堂显得更加流畅一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广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提问题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9的乘法口诀求商7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多少个苹果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三位数的读写法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6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三位数的读写法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二的乘法口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9的乘法口诀求商8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9的乘法口诀求商6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9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3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9的乘法口诀求商5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9的乘法口诀求商9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3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图形与变换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