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9
收藏
当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开头部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开头很新颖有趣,引人入胜,就会吸引我们一点点地看下去。上课也是一样,一个好老师应该知道怎样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老师导入成功,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为整个教学成功奠定一个良好那基础,从而有效那完成教学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课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故事激趣,营造氛围
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喜闻乐见的一件事,教学开始就抓住儿童的心理,给孩子们讲他们喜欢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西瓜”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走得又累又渴,路上遇到一位卖西瓜的老爷爷,望着那又大又圆的西瓜,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西瓜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西瓜,说:“四个西瓜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西瓜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西瓜问:“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诱发参与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不进位乘”时,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猴淘淘和小猴笑笑是兄弟俩,今年他们靠种植水蜜桃赚了很多钱,打算用这些钱造一座漂亮的房子。瞧!他们买了这么多的木头准备造房子用呢!(多媒体出示6堆木头)可是,兄弟俩看着这些木头又犯愁了,木头太重,他们搬不动,怎么办呢?隔壁的大象们知道了这个情况,自告奋勇地过来帮忙,看,他们很轻松地就用长鼻子搬起了一根木头。你们能看出每头大象分到多少任务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纷纷举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本课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为题材引入,又利用该题材巧妙地将两个例题串起来,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也使他们在关注大事本身的同时受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思想教育。
三、游戏导入,初步感受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儿童好胜、荣誉感强的特点,上课开始时,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可能性”时,老师一上课就问:小朋友喜欢下飞行棋吗?飞行棋里有一颗“骰子”(出示给学生看),你注意过骰子上有哪些点数吗?棋子要起飞,必须抛到“6”,我们每次一定能抛到“6”吗?学生说:不一定。任意一抛,会是怎样的情况呢?每个小朋友在小组里轮流试一下。学生活动:抛骰子。然后学生汇报自己抛到的点数。老师小结:看来任意一抛,6个点数抛到的可能性都有。老师追问:抛到7了吗?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把骰子的每一面上的数都改成7,任意抛一抛,会是怎样情况呢?这又是为什么?“抛骰子”游戏取自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飞行棋活动,课始由此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变“苦学”为“乐学”。
四、 动画演示,引发欲望
儿童的抽象思维比较差,所以使用动画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东西,这种导入式可以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融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引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老师播放动画:小天使挥动着智慧棒,洒出五颜六色的毛线,小天使说:小朋友,只要你开动脑筋,这些漂亮的毛线会带给你知识和本领,相信你们一定会觉得很愉快。于是学生赶快拿出自己带的毛线,按照老师的要求动起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动画引入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课堂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师生谈话式,设置悬念,提问式、歌曲引入式等等,总之课堂的导入要起到凝聚、激发和铺垫等作用。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要注意: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因地制宜,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导入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数学一上:《数学就在我身边》第四课时 教
《比多少》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课时
《小于、等于、大于》
数学一上:《学看钟表》
数学一上:《认识图形》
《秋游 加法》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四课时
《8加几》
数学一上:《加法和减法(一)》(4)
《比高矮 比长短》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五课时
《合与分》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可爱的校园》教学设计
《20以内的加法》
《6—10的加减法》
《绿地》
数学一上:《实践活动(一)》
《10加几,十几加几》
《小胖过生日》
《6、7的加减》
《10的加减》
北京版数学一上:《数学就在我身边》第三课时
数学一上:《加法和减法(一)》
数学一上:《认识11~20各数》
《对应与比较》
《加与减》
数学一上:《第几和几》
数学一上:《认识>、<和=》
数学一上:《位置与顺序》第2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