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9
收藏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我利用小火车游戏进行6和7的分合的练习。安排这样的复习,是想让旧知识成为了新内容学习的扎实基础。
例题以学生的植树劳动为题材,并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蘑菇卡通和萝卜卡通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来了多少人”。
例题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自己提出问题,并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但由于我之前没有进行相关的训练,这里学生说的并不是很好,有些不太明白我的意思,不太清楚提问应该怎样提,我想这也是与我问题的设计有关,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加强训练。
“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
本课内容是教学《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习课,但实际我觉得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口算固然是低年级数学中的重头戏,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由于学生在幼儿园与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能说”,但并不“善说”,要表达清楚题目的意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还需要我们逐步训练,循序渐近。
勾股定理(1)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专家点评
2014年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苏科版八年级上6.1函数(1)优课比赛课件4
5.2平面直角坐标系(1)课件ppt
扬州市翠岗中学八年级上6.1函数(1)优课比赛课件
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3)课件ppt
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3)课件ppt
201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期末模拟试卷
5.2平面直角坐标系(2)课件ppt
2013年秋苏科版八年级上4.4近似数课件ppt
南部片区2013—2014学年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期末模拟试题
南师附中新城初中八年级上6.1函数(1)优课比赛课件3
3.1勾股定理(1)课件ppt2013年秋苏科版八年级上
4.3实数(2)课件ppt
6.1函数(2)课件ppt
新苏科版八年级上6.2一次函数(1)课件ppt
4.3实数(1)课件ppt
4.1平方根(2)课件ppt
6.6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ppt
2013—2014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检测试卷
4.2立方根课件ppt
新苏科版八年级上6.2一次函数(2)课件ppt
3.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课件ppt
1.2全等三角形课件ppt
6.1函数优课比赛课件ppt
6.3一次函数的图像(1)课件ppt
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1)课件ppt2013年苏科版八年级上
新苏科版八年级上5.2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三课时)课件ppt
4.1平方根课件ppt
6.1函数课件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