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收藏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趣蕴思
游戏:从不同事物中找共同点。
二、参与探索,体悟特征
1.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到它们都是对称物体,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其他对称物体。
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片,学生说出名称。观察,发现了什么?
老师板书:对称
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对称的物体?学生汇报。
2.课件演示:将对称物体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比一比,感受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从而自然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老师电脑演示把物体画下来,得到三个平面图形。
要求:同桌拿出这三个图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老师演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重合。
像这样的图形,猜一猜叫什么名字?
像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
3.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1)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想?
(2)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同桌合作,折一折,比一比。
(3)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选择一个图形,说一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说说为什么。
学生说完之后,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重合的过程。
4.分组活动,丰富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组图形或图案:如各种标志、各国国旗、各种交通图标、各英文字母等(见教材想想做做中的习题),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判断其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随后大组交流,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想想做做1、2、5、6
汇报研究结果。并说明理由。
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验证。
5.想像练习:给出四个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想像这些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并说说为什么。
想想做做4
三、实践制作,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创造的,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四、多向拓展,升华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赏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积极情感。
电脑演示你知道吗中的图片,感受对称现象。
高考数学不等式的证明2
高考数学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高考数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高考数学函数与方程2
高考数学冲刺资讯大串讲1
高考数学两角和差及倍角公式
高考数学二面角及平面的垂直
高考数学二项式定理
高考数学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1
高考数学冲刺资讯大串讲3
高考数学函数奇偶性
高考数学冲刺资讯大串讲11
高考数学不等式性质及证明
高考数学冲刺资讯大串讲12
高考数学函数图象变换
高考数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2
高考数学冲刺资讯大串讲4
高考数学不等式的证明1
高考数学冲刺资讯大串讲13
高考数学不等式的性质
高考数学二次函数2
高考数学冲刺资讯大串讲10
高考数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
高考数学不等式的解法2
高考数学函数图象及数字特征1
高考数学冲刺资讯大串讲6
高考数学函数图象及数字特征2
高考数学不等式解法举例
高考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方程不等式
高考数学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