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0
收藏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的设计
1.课程目标的定位
课改之初,对于第一线老师来说,比较熟悉的是原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以及写在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对“课程目标”相对感到生疏。经过多年课改实践,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事实上,关于教学目标,有三个概念间的关系需要梳理。即: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总的培养目标的体现)、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学习的达成目标)、教学目标(单元、章节、课堂教学达成目标),它们客观形成了教育目标的三个层级。《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处于第二级,它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即它既要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一级目标)的总要求,并将此要求落实于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中,也要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三级目标)发挥指导作用,使课程目标在实践操作层面具体化。所以课程目标既是学生通过数学课程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也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
2.《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
从课程目标的定位可知,《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不同于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目的的表达方式,它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以数学课程为描述对象,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发展要求为主线,充分体现前述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兼顾九年的整体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而制定的。它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即:由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构成。而在总目标中,又由总体表述与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具体阐述组成。即使是四个方面的每一个方面,也是有层次的,它更加具体到4-5个小点表述。这种由总体到具体,逐步细化的表述方式,有利于教师不仅从全局和总体上把握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的达成目标,也能从具体板块内容和学段入手,具体落实目标要求,增强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3.数学课程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
《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希望清晰表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其达成度可较为准确地把握,所使用的目标行为动词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常用于知识与技能和各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过程性目标刻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具有历时性和过程性特点,常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目标行为动词,主要用于数学活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述。《标准》中的目标表述一般有4个基本要素,即: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达成的程度,在某些具体的表述中也可能采用一些简略的方式。此次修订,为有利于教师表述目标的准确和方便,在附录中增列了主要行为动词的同义(同水平)动词。
高中2014年高二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秦安二中高二第二学期文科数学期末试卷2014
2014年宁波市高二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重庆开县实验中学2014级高二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考试题答案
高考数学函数专题习题集2016
高考数学题型特点及答题技巧2016
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
河北省2016-2014学年高中第四册数学期末试卷
2014年绍兴一中高二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分析
2014高二上学期数学期末试题
2014年高中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答案
2014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册数学期末试题
河北省容城中学高中第四册数学期末考试试题
2014高二数学文科上学期期末试题
2014高二上学期数学文科期末试题
2016届高考数学考前直线与圆专项练习题
2014年高中高二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答案
宁波市2014年高二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数学理科上学期期末试题2014
高中2014年高二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卷分析
高考数学题型之导数
上海交大附中高二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答案
精编初三下学期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归纳
高中2014年高二下册理科数学期末试卷
高考数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2014年高二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2014高二数学理科上学期期末试题
高考数学复习七大知识点总结
高二数学理科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2014
高二数学教案: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