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0
收藏
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发挥
在课改实验中,曾有人质疑:既然《标准》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未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意味着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具有主导性,或主导性是否发挥都不重要了呢?此次修订,非常明确地在《标准》中增加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的表述,这也从正面回答了这样的质疑。
1.处理好教师主导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教师角色定位应当是协调的、一致的,协调一致的基础就是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如何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该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目标导向下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经历那些特定的教学环节;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去引发学生作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作为学习的合作者,则是需要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相互交往的数学学习共同体。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的这三种角色功能要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是不行的,必须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
2.面向全体,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注重启发,因材施教都是中国古往今来很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极具成效的教学经验。此次将其写进《标准》,正是希望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对这些宝贵的经验和传统予以继承和发扬。此外,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也是教学中需要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前述课程理念中的立足“人人”和“不同的人”的发展应更加直接、具体地落脚于这一对关系的处理之中。
3.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长期的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讲授法是一种在概念、命题教学中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这里的“有效”有一个前提,即一定是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的讲授;而实践同样也证明,那些形式上的“合作”、那些无序的、无目的的“自主”只能带来数学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我们需要的是二者的融合与互补——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追求的仍然是教和学的统一。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实录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乘法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第五章 加与减(二) 3、“小小图书馆”教学设计1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认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实录及评析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第五章 加与减(二)2、“发新书”教学设计1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北师版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4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北师版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3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第五章 加与减(二)1、“买书”教学设计1
北师版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1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学设计及评析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1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简案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第二章 2、“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
精选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图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评析
有理数乘方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教学设计与评析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买衣服”教学设计1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 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图形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第二章 观察与测量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第五章 加与减(二) 4、“跳绳”教学设计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