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0
收藏
对数学教学本质的基本看法
数学教学是对数学课程的具体实施,是为达成一定的数学课程目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之下所展开的的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有如下本质特征: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该是教和学的行为主体具有一定参与度的活动。这里的“参与”不仅指态度、行为,更指数学思维;不仅指参与的形式,更指所收到的实际学习效果。数学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单向、独白式的教学,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互关联的活动体,它通过交往获得动力,通过互动得到创生。数学教学不仅仅表现为抽象的符号传授,更应是生动的、富于思维碰撞的心灵沟通。数学教学最终实现的是师生的共同发展。这样,数学教学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的,具有生命力和生长性的活动,它形成的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学习的共同体,参与度、交往性、发展性成为刻画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典型特征,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
2.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教学活动是在“教”和“学”这两种基本行为中展开的,这两种行为有共同的目的指向——教学目标,而这两种行为的对象即数学教学内容。简单地看,只要使两种行为在数学内容固有的逻辑运行轨道上达到一致,教学活动就是有效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我们看到有些数学课堂,老师备课不可谓不认真,讲得不可谓不辛苦,甚至讲得不可谓不精彩,但学生却无动于衷;在有些课堂,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似乎也“动”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似乎也很热烈,
但最终学生单独面对数学问题时还是不能很好解决。其实,处理好教和学的关键是处理好这两种行为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观对这个关系采取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基于“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的认识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我们认为,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就是应该在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下去追求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就是相互的有效交往。兴趣激发,问题驱动,思维碰撞,质疑反思,探究辩析……等等所支撑的是教与学双方的积极参与,沟通对话,交流互动活动,而数学的逻辑序、学生的认知发展序与数学教学流程也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适时的调整而最终趋于协调,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到了保障。
3.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的角色定位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取向之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具有的关系。毫无疑问,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强调不仅必要而且必须。这里需要正确认识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削弱,相反,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教师从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数学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者。这种角色转变是对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和素养的挑战,也应该成为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四年级数学老师线上教学心得 用心感受,孩子们的闪光可以穿透网络
五年级数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小学数学老师线上教学心得 疫情期间我的直播教学
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老师线上教学心得 我的网上教学优秀案例
提高线上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老师网课心得)
小学数学老师网课教学心得 提高线上直播互动策略
小学数学老师线上教研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网课教学心得 关于线上学习效果的思考
共度数学阅读美妙时光——记我的第一次数学阅读直播课
数学老师读书笔记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线上培训《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改革》有感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教学与评价培训心得
五年级数学线上教学效果总结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表格式
停课不停研 网上数学教研所思所想
华应龙-《化错养正,立德树人》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五数组线上教学方案
“全国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公益课“学习有感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数学网络直播课中手写教学过程的优势 —以《平行线的性质》为例
抗疫居学背景下提升三年级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以《解决问题之连除问题》一课为例(节选)
小学数学应用题探究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践反思
小学数学老师线上教学心得 让趣味数学游戏点亮宅生活
学习心得 听《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改革》有感
幼儿园课程中的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作业改革思考
听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改革--以一年级为例》有感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