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口诀教学”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谈谈初中数...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口诀教学”

2015-12-10 收藏

摘要:现在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对于一些数学公式、法则记不住,定理、性质不能灵活运用。感觉到学习数学比较枯燥乏味,而这时适当提倡一些“数学口诀”的教学,往往能使数学教学生动化,从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口诀 学习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学习是中小学生增长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现在有不少初中生学数学较吃力,公式、法则记不住,定理不会运用,甚至有部分学生觉得学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有一定厌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课程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将会积极地主动地把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而“口诀记忆教学”法就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本文就“口诀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点尝试,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供同仁们商榷,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口诀”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简单、生动、准确、深刻、形象的语言编成的顺口溜,有容易领会记忆和便于流传的优点。就像我们从小是背着加法、乘法口诀长大的一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较多的引入一些口诀,朗朗上口的语言让学生既便于记忆,在应用上更是灵活准确,所以我认为“口诀”作为记忆的便捷方式,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入。

“数学口诀”的创编,不仅需要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机智是难以胜任的,在不“害意”的前提下,还是尽量做到押韵合辙,使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是有吟诵与观赏价值。下面本人就以北师大版本教材为例,结合各章节的重难点问题介绍一些“数学口诀”

对于七年级的新生来说,由于所学数的范围扩大了,而且又引入了用字母来表示数,所以“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及“整式的运算”便是一个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下口诀来加以记忆。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注 :“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合并同类项

说起合并同类项,法则千万不能忘。只求系数代数和,字母指数留原样。

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或添括号,关键要看连接号。扩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整式的运算

单项式,多项式,二者统称为整式;单项式,求几次,字母指数和即是;多项式,是几次,项中老大它就是;同底幂,做乘法,幂的指数要相加;同底幂,做除法,指数相减别忘啦;幂乘方,积乘方,牢记法则不要慌,前者指数要相乘,后者因数各得方,计算后,想一想,幂的底数不变样;零指数,负指数,指数为零结果1,指数为负变倒数;性质法则容易混,用心领会用心悟。巧运用,勤记勤练十日功。

完全平方公式

二数和或差平方,展开式它共三项。首平方与末平方,首末二倍中间放。

学生进入八年级后,“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又是一个难点,教学时我们可结合一下口诀进行记忆。

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也上数。四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重组无望试求根,换元或者算余数。多种方法灵活选,连乘结果是基础。同式相乘若出现,乘方表示要记住。

注:一提(提公因式)二套(套公式)

解分式方程

先约后乘公分母,整式方程转化出。特殊情况可换元,去掉分母是出路。求得解后要验根,原留增舍别含糊。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有讲究,同乘除负要变向。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别忘要变号。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注意了。 同乘除正无防碍,同乘除负要变号。

学生进入九年级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圆”又是一个难点,我们可结合一下口诀进行记忆。

解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没有一次项,直接开方最理想。 如果缺少常数项,因式分解没商量。 b、c相等都为零,等根是零不要忘。 b、c同时不为零,因式分解或配方,也可直接套公式,因题而异择良方。

圆中比例线段:

遇等积,改等比,横找竖找定相似;不相似,别生气,等线等比来代替,遇等比,改等积,引用射影和圆幂,平行线,转比例,两端各自找联系.

另外,几何题中的辅助线的作法以及函数问题是贯穿整个教材的难点,我们可以结合下面的口诀来记忆。

添加辅助线

辅助线,怎么添?找出规律是关键,题中若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引向两端把线连,三角形边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翻一番。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

一次函数是直线,图像经过仨象限;正比例函数更简单,经过原点一直线;两个系数k与b,作用之大莫小看,k是斜率定夹角,b与y轴来相见,k为正来右上斜,x增减y增减;k为负来左下展,变化规律正相反;k的绝对值越大,线离横轴就越远。

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

二次函数抛物线,图象对称是关键;开口、顶点和交点,它们确定图象现;开口、大小由a断,c与y轴来相见,b的符号较特别,符号与a相关联;顶点位置先找见,y轴作为参考线,左同右异中为0,牢记心中莫混乱;顶点坐标最重要,一般式配方它就现,横标即为对称轴,纵标函数最值现。

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

反比例函数有特点,双曲线相背离的远;k为正,图在一、三(象)限,k为负,图在二、四(象)限;图在一、三函数减,两个分支分别减.图在二、四正相反,两个分支分别添;线越长越近轴,永远与轴不沾边。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的一些“数学口诀”希望能对同仁们的教学产生一点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数学口诀”由于对数学内容的提炼概括,不得不省略一些字词,那么对全部内容的表达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单纯以背诵口诀、机械模仿为目的,那就显得陈旧与尴尬,与新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数学口诀的创编与运用确实是有利有弊,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否定数学口诀的作用。只要我们处置得当,就可以做到兴利除弊,将理解感悟与记忆背诵以及灵活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高度地和谐统一。 我们当然充分肯定数学口诀的弊端,所以才主张“适度提倡”而反对“口诀化”,事实上,确有许多内容不适宜编口诀,即使勉强而为之,也是一种无聊又无用的文字游戏,甚至是制造“文字垃圾”,至于如何掌握这个“度”,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探索、总结,而且要因具体情况而定。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