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数学课堂小...

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2015-12-10 收藏

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灵宝市焦村镇中心小学 王卫波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形式下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但静观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熟练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组织和评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教学中,我这样来做:将班上的学生按每组3—6人组成小组,成员里面有优等生、中等生,也有潜能生。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与组之间水平相当,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成员水平有出入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调整,进行分工调整,换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促进每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增强小组合作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 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效果也令人惊喜;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科学运用合作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是如此,并非一个人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几个成员合作完成,那么中间就必须有分配,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每位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尽力做好。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久而久之两极分化更严重。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方法: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反馈阶段,最好先让小组中的潜能生发言,这样既能检查其在合作中学习的效果,也能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

三、合理安排合作内容 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1”的含义。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四、及时进行评价指导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应“袖手旁观”,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就能避免学生的盲目合作,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