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的探索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以学定教”的探索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以学定教”的探索

“以学定教”的探索

2015-12-10 收藏

新课程不仅要求创建新课堂,而且要求创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教师讲得如何,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而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以学定教”观念是新课程条件下育人观的具体体现。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不同的是,新课程改变了传统教育内容上的繁、重、偏、难、深;教学模式上的“以教定学”机械的“制砖机”模式。其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生活;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化的学习和育人方式。它更多的提倡反思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应该要教给学生什么?教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一、“以学定教”中的“学”字反映的新教育思想:

1、因用施教。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对学终身有用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发展的和终身学习的知识,我把它暂定名为“因用施教”。

2、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的知识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广泛的学生群体接受,有利于人的培养,更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的知识。我想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而今天的新课程,从课程的划分上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或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已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它不但满足了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教育的要求,也给“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的实施搭建了有力的平台,利于学校对各种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以学定教”使得我们必须重新界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1.看课堂教学是否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即看课堂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充分发展、长期发展,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不同需求、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这是评价数学课成败与优劣的一个总要求。

2.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训练、回答和笔记,学习活动整齐划一,呈现集体化的特点,教师则习惯于统一的指导和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语)教师的使命不再是单纯地为让学生占有知识而传播知识,而是为了生成知识,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并在探求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

3.看课堂教学是否构建了多边互动的教学机制。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呈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或者单向提问。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网络,并且这种互动不是肤浅地停留在口头上的互动,而是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从表面看可能比较“混乱”,但这种“混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之后的混乱,远比没有经过主动思考而呈现的所谓流畅有序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4.看课堂教学是否设定了围绕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上能找到答案的,也可以是高于教材,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提出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价值,能否调动学生探求结果、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态势,实现教学目标。但必须谨防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满堂问”的倾向。

三、“以学定教” 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根据上述参照标准,下面笔者以初一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为例,构建一个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各位同行切磋交流。

第一步:激趣导入。调动兴致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本节可设计这样的导语:“最少有几个条件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对这一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说出“三个”。教师稍作点评,自然引出新课。

第二步: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不能太直露。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图片、漫画等等),创造性地设计问题。

根据本节的重难点,可设计下列问题:怎样的三个条件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第三步: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对上述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师问生答,然后由老师很快给出答案了事。建议按照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指导读书,独立思考。通过这个环节,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的能力。

环节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讨论前可以分组,讨论过程中做好记录,特别是要记录下经过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环节三:多边互动,集体探究。这个环节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快乐,展示自我风采。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所展示的观点进行相互评价。

环节四:共同总结,提炼精华。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注意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结论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以体现本节的主题。

第四步:关注社会,拓展提高。在步骤三的基础上,提出高于教材的、与社会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更有思考价值的发散性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思考。

如本节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三角形全等有那些应用?

第五步:自主感悟,走进生活。让学生言简意赅地谈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如何带着收获走进新的生活。

学完本节内容学生应该有这样的启示:可以用三角形全等知识去测量池塘宽度。

以上就是本节的一部分教学过程,笔者觉得还比较符合新课程理念。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在此构建的教学模式并非绝对的,标准的,只是为各位同仁共同研讨,不足之处还请指正。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