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2015-12-10 收藏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对 策: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

教学准备:台秤、红枣、膨化食品、大米、鸡蛋、水果、课件,学生分成6人小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红枣和膨化食品争论的情境。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为特殊的朋友,他们正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到底是谁重呢?红枣和膨化食品都在你们桌上,你们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学生小组活动后,交流解决办法。

教师相机板书:掂一掂 称一称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我们发现这袋红枣重,红枣究竟有多重呢?那就试着把红枣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秤面上,指针都指着这个1,到底是什么呢?看来我们还要对秤研究一下。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桌上的台秤,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吗?

知道的学生进行解释,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说明和提问。(如:秤面上的指针指着2表示什么意思?台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等。)

3、学生再次称一称红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

谈话:认识了秤,也知道用千克作重量的单位,再次称一称红枣的重量,然后交流称的结果。再掂一掂,体会1千克有多重。再掂一掂一袋膨化食品有没有1千克重,用秤称一称,看一看膨化食品的重量够不够1千克。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1)称一称、拎一拎1千克大米。

(2)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1千克鸡蛋。

想一想:同样是1千克鸡蛋,每次数出的个数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大米或鸡蛋吗?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除了刚才的那些物品,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作单位表示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题。

生观察后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这袋大米标明的净含量是5kg,把这一袋大米放在秤上称应该是5千克,还是比5千克多?为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超载的危害。

3、播放你知道吗的内容。

4、认识形形色色的秤。(课件出示)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

5、做想想做做第3、4题。

观察并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根据信息你问题。

读出水果大约有几千克?

比较3和4,有什么不同?(突出大约,主要是指针的指向)

6、做想想做做第5题。

各自列式,全班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完成想想做做第6、7题。

将课前收集的包装袋拿出来,找出1千克的物品。

回忆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

重量 千克 kg 又叫公斤

□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

课前思考:

课前准备好一些实物,本课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可以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让学生比较,并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知道体重的轻重。第二步,可以学生在此前提到的用秤称一称的想法出发,追问:你见过哪些秤?第三步,学生用盘秤称物体的轻重,初步认识1千克和几千克。

课后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在练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大小,用学生熟悉的物品,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使知识更丰富、形象,深化对千克的认识。但是,本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活动环节比较多,再加上这种活动型的课形,学生比较兴奋,因此,学生的活动有点失控。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认识千克,千克本身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堂课中,教师力求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课后反思:

课前我们准备了很多教学用具和实物。课堂上,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学生对1千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基本学会看台称。但是,本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活动环节比较多,再加上学生好奇心较强,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课后反思:

本节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课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备学生不但能够认知千克,而且能感知千克。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乐趣。所以本节课在学生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利用称一称、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物体,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对1千克的认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比较兴奋,东西又比较多,都想 来称一称,课堂上就显得比较乱,而且称的刻度比较小,看不清楚,所以好多同学都跑上前来看了,所以更显得课堂有些失控了。今后在上类似课的时候应该课前先跟同学们规范一下课堂纪律。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