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千克和克:克的认识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千克和克:克的认识

2015-12-10 收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对 策: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1克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

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很轻的。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问:谁来说说,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2分的硬币大约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觉很轻。

(2)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的重量。

比较: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

小结: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学生尺比1克重。

4、学会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出示P34页上面两幅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的两个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看的?

小结:我们在用秤称物品时,首先要看秤是以克还是千克为单位的,这样才能准确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出示一袋盐,谈话:这袋盐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是多少克呢?(板书:1000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重多少千克?(板书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板书:=)

讲述:小明和小强进行爬楼梯比赛,小明手里拿了10枚2分硬币,小强背了20袋盐,结果小明获胜了,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6、完成试一试。

分别先掂一掂数学书和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哪个重一些,再称出它们的重量,看看和估计的结果是否一样。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插图,并回答问题,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猜一猜,然后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出答案,选择几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说说图意。

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回家后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克。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交流学习体会。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找找哪些物品的中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克

重量 克 g

几十粒黄豆大约重10克。

1千克=1000克

课前思考: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对应教材编排的层次,教学时大致也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回忆1千克和几千克,引入克。第二步,承接前面的疑问,引出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体。第三步,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以克为单位的盘秤称物体的克数。第四步,出示两袋盐,先引导学生根据一袋盐重500克推算2袋盐重多少克,再要求学生用以千克作单位的盘秤称一称。

课后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千克的基础上教学克的,所以学生并不陌生,让他们先了解一些物品的重量以克为单位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克是常用来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在此基础上引出1克有多重。并让学生估测自己的学具有多种,通过天平来验证学生的估测结果,又加以比较千克与克,使学生准确的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提高了他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由于本堂课在课前讲解了规范,所以课堂操作过程中没有出现前一课的现象。

课后反思:

紧扣现有的知识,事先让学生了解除了用千克作单位外,还可以以克为单位,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克常用来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从而自然引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克有多重。然后通过几次掂一掂、比一比,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增加对1克的感性认识。这一单元所认识的千克和克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进一步体会,从而能准确牢固地建立起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同时,长期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自觉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估测,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估测中准确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课后反思: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黄豆,从而让学生感到1克是很轻的。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再通过称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的操作活动。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还有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课后反思:

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千克与克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与千克相比,克更难体会,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操作来产生体验和感悟,才能有效地掌握概念,形成经验。今天上课时,我们一起称了10克的黄豆,还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的重量感受1克的重量,学生对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概念并且知道称较轻的物体应选择怎样的秤。本节课上还称了许多学生身边比较轻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盒、水果、饼干等,学生很感兴趣。练习时,学生初步学会区分选择千克或克作为单重量位,只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