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0
收藏
一、看一看,比较物体的质量
1.老师和同学谁重。
(学生张齐和老师站在一起)
师:我们俩站在一起,比一比,你能想到什么?
生:钱老师高,张齐矮。
师:也就是钱老师比张齐
生:高。
师:张齐比钱老师
生:矮。
师:这是在比高矮。还有谁想比什么啊?
生:钱老师比张齐重。
师:好,轻重比出来了。我比张齐重,张齐比我
生:轻。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你的个子大,张齐的个子小。
生:大人食量比小孩大,大人比小孩吃得多,所以大人比小孩重。
2.什么物体比较重。
师:刚才几位小朋友说张齐比我轻,我比张齐重,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要比较两样东西或两个人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眼睛看。请你接着看一看周围,还有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重,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轻?
生:桌子比椅子重,椅子比桌子轻。
生:房子比电灯重,电灯比房子轻。
生:柱子比凳子重,凳子比柱子轻。
师:这是一本语文书,我拿一把尺子出来。
生:书重,尺子轻。
师:看一看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3.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接着老师再请你看一看,老师拿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球(球用不透明的纸包着),一个是铁做的铅球,一个是用皮草做的垒球,那肯定是
生:用铁做的重,用皮草做的轻。
师:但是这两个球是一模一样的,你能看出哪个是铅球,哪个是垒球吗?
生:(摇摇头)看不出来。
师:看来用眼睛看一看的办法比较物体的质量有时是不行的。
二、掂一掂,比较物体的质量
1.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这两个球究竟哪个重,哪个轻呢?
生:用手掂一掂。
师:请你来试试看。
生:左边重的是铅球,右边轻的是垒球。
师:对了,有时候我们看一看就能看出来了,但有时候看不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去掂一掂谁重谁轻。
师:请你掂一掂桌上的东西,哪样重哪样轻?
(生尝试)
师:这说明掂一掂这种办法怎么样?
生:可以!
2.掂一掂质量非常接近的两个物体。
师:看来掂一掂也是个好办法。请你左手拿着语文作业本,右手拿着数学作业本,掂一掂,掂出什么来了吗?
生:数学作业本比语文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语文作业本比数学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两个作业本一样重。
师:啊呀!两个作业本比较,用手掂一掂有三种不同的意见。这怎么办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两个东西差不多的时候,掂一掂也不行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称一称。
2.1整式教案
课 题: 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4)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对称图形教学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 加法的运算律
第2章有理数复习课
课题:2.1比零小的数(1)
5.3 日历中的方程 导学稿
6.1.1有序数对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案
《行程问题 》教案
2.2 整式的加减(3)
10.4 用方程解决问题(3)
课题:2.1比零小的数(2)
1.5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2.6有理数的乘方(1)
课 题 :有理数的加减法(3)――减法
第一章(第3课时)1.2.1 相反数
1.3.1 有理数的加法(二)
“三案六环节”学案、巩固案1.1生活 数学
课 题:4.3 用方程解决问题(2)
1.1 正数和负数(1) 教案
1.1 整式 教案
同底数幂的乘法(一)教案
1.2 整式的加减(1)教案
2.2 整式的加减(2)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
1.2.3 相反数
第三章 生活中的数据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