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0
收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能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在自我探索中,掌握算法,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进位加法和估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
出示情景图
今天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1、引言: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你能说说他们各买了什么玩具?他们怎样付款呢?
2、问:你会解决吗?求小明要付多少钱,你是怎样想的?求小红呢?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3、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4、反馈:指名交流口算方法,看看哪组的口算方法多?
(教师肯定学生的任何一种口算方法,只要合理即可)
5、再次交流,选择你自己喜欢的算法。
6、提问: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小组讨论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
7、讨论小结: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8、评价此轮表现优秀的学生。
三、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第1、2题。
(1)分组出示
(2)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3)比较两题,说说想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1)说说合计的意思。
(2)学生通过口算填表。
(3)检查学生填表的情况。
(4)口答哪个年级喜欢集邮的人数最多。
3、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口答得数,再比较这两题,说说想法。
4、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出得数。
5、想想做做第6题。
分组让学生交流,最后教师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回家后,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7题。
自编一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应用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先算个位上的数相加,再算十位上的数相加。
44+25=69(元)
44+38=82(元)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重要是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口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时候,不规定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可以通过不同算法的比较,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算法,体现算法最优化。
课后反思:
一、专研教材,把握目标
在教授完一部分内容后,有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对教学目标把握得不好,关键还是教材专研得不够深。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
想想做做第2题安排了四组对比题。每组三道题中第一个加数是相同的,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也是相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算法。由于课前我没有认真研究教材编排此题的目的,所以课堂上没能好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因此也没有达成本题的教学目的。
二、复习旧知,承接新知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或与本课有关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引入新授课题。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课始的几分钟内,如果让学生快速练习简单的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话,课堂效果会更佳。
三、多种预设,算法多样
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源于课前的精心备课,源于课前的师生了解,源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源于教师的胸有成竹。而预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前提,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课前我把学生可能会用的口算方法列出来,以便应付课堂上的意外生成。但由于班级的差异,两个班中有一个班的学生思考出的算法过于单一,没有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课后经过一番反思,觉得问题还是在于我没有正确地引导他们。
四、鼓励估算,形成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样,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并让学生形成估算的习惯。
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先估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得数,再口算。启发学生把口算与估算结合起来,让口算与估算方法相互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提示估算方法,也让学生适当比较口算与估算的结果,以体会估算与口算的不同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可能在整个的知识学习的结构中显的比较枯燥,所以首先就要把这种枯燥的口算题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生活情景中引出,突出学习口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影响,产生算法的多样化了,所以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虚幻的方法去算,不抑制他们的想法。本节课中还通过了比一比、算一算,想一想一系列的练习活动帮助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本课是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由于学生对口算加、减法已有较多的经验积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是让他们看图列一下式子,学生们却很快的把口算结果告诉了我,所以在这里关键要让他们说说是怎么口算的,方法也多样化,没有哪种是最合理,关键是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还是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加上自己提问方式不太合理,不善于引导,使得学生的答案很多,但自己又要要求他们达到自己的点上,花了很多时间。说估算的时候,学生都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我说这是一种方法,但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呢?甚至我还说估算的时候先看什么位?从哪一位估起?学生还是说不出,可能一开始没讲清楚,导致后来每做一题我让他们估一估,他们还是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没其它的算法,而四舍五入这种方法跟实际的估算是有一点出入的,例:37+55用四舍五入估的话是100多,而实际估得的是90多。有些问题学生是需要思考一下,而我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让他们回答了,应该让他们讨论交流一下。
听课随感:
今天听了小顾老师上的这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事先和小顾老师一起整理了这节课的思路,上完后,能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形成基本的口算技能和估算意识。听完后,给小顾老师提了一些建议,如:所提的问题,指向性要明确,便于学生回答,所提的问题,自己心中要有底,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要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一种最优化的算法。又如: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语言要严谨、简洁、抑扬顿挫,学生已经比较清楚了回答了的问题,教师不必要进行重复,这样,课堂上的闲言碎语就会很多,只会妨碍学生的听课内容。对于一些关键的语句,教师要进行强调和总结时,一定要响亮而且速度要偏慢。当然对于学生多种不到位的回答或不会回答的问题,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更重要,这对于一名实习老师可能有难度,但是在不断的锻炼过程中,一定会有提高的!
六年级数学综合能力训练试题2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练习1
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概念易错题集
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期末试卷2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期末试卷1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练习2
六年级数学综合能力训练试题1
六年级数学方程复习作业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期中检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试卷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试卷
六年级数学典型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专项练习
小学数学毕业班分类复习填空题练习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学期末调研试卷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整数练习题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判断选择专项练习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填空计算专项练习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加乘减练习题
六年级数学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分数除法单元试卷
苏教版小学数学12册第4单元试卷
六年级数学替换与假设问题练习
小学毕业班数学分类训练几何计算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圆锥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