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教学的三重功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师有效教学的三重功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教师有效教学的三重功

教师有效教学的三重功

2015-12-09 收藏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活动中整合前行的,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号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前解读文本是为了有效地设计“问题”,课中师生互动是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后巩固练习是为了有效地检测“问题”。问题太大,学生害怕;问题过小,学生烦恼。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作为教师,必须在细品文本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练就课堂三重功——发问,追问和点拨,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

一、发问——下饵料,激起思考,启自主探索之行

一位教育家曾言: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发问是教师传授知识、诱发思考、启迪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发问如同渔人下饵料,很有讲究,要做好三点:

1.有疑之处——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益,反之,则易形成课堂懈怠。课堂发问,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也就是课堂的核心目标进行。一个问题发出之后,课堂上立马能形成“群鱼啄饵”之势,左攻右啄,跃跃欲试,最终寻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在学生初步掌握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对比性问题,让学生在口中填数字,思考:(1)3□能被5整除吗?为什么?(2) □3能被5整除吗?为什么?第一问显而易见,第二问就很有思考价值,有些学生通过穷尽13至93九种可能,一一列举予以否定,是个办法。而课堂上另有一部分学生则受第一问的启发,敏锐地分析出□3其实就是几十加3,无论□中填什么,除以5结果都一定余3,这样学生对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2.大小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发问过多,频率高,显得问题零碎,缺乏思考价值,不利于系统思考和分析问题;发问过少,无从下手,跳了多少次都可能不知“桃树”在何处,更不要说摘到“好果子”了,长期如此,学生将逐步丧失思考兴趣。我以为,一般的课,理想的发问应以3—5个为宜。如在学生学习了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后,继续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我以这样的三个问题贯穿课堂:(1) □3尾数是3,它能被3整除吗?(2)用2、4、6组成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吗?你有什么想法?(3)孙老师的手机号码13952360102能否被3整除?你有什么好办法?前两问将学生思维导向于不再只关注末位数,而要通过观察整个数的变与不变,思考得出:与数字总和有关系,进而总结特征。而第(3)问则进一步让学生通过优化去掉O、3、6、9这些直接能被3整除的数字,以及将1、2或1、5组合成能被3整除的和,最后只剩下一个“2”,很快得出了结论。

3.细心等待——给学生以思考的时空。学生的成长需要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是“慢”的艺术,缺乏生长过程得来的“快餐结论”,根基不牢,是不可靠的,更有可能因少数优生的“表演秀”而掩盖了全班学生的认知真相。要在发问之后,留有充分地思考、交流、争辩的时间,留有充分地操作、观察、分析的空间。课堂发问之后,多一份期待,就可能多一份深刻,甚至多一份奇迹。在等待时,教师应走进学生,与他们共同经历认知的过程,引领他们向着问题深处畅游。

二、追问——观浮标,刨根问底,游溯本求源之地

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首发的问题后,正确的要追因,不对的要追错,肤浅的要追根,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追问“看似信口念来,实则苦心思索”,是一项重要的课堂基本功,要通过有效追问,时刻让学生围绕着课堂核心目标来游弋。追问亦如渔人时刻关注浮标一样,要把握时机,追在三处:

1.乘胜追击——刨根要问底。数学要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过程。课堂中教师或者学生首度发问后,许多问题,学生大多能够比较顺利地回答出来,但常常是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学生回答顺利之时,刨根问底式的追问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在发问“19的后面是多少”,学生众口回答“20”后,可以立即追问:“为什么?你怎么证明给大家看?”这样学生就得深入思考,对课堂难点的认知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2.搭桥引路——天堑变通途。发问,有时因问题过大,或方向不明,或部分学生出现知识“掉链”等,教学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搭桥引路。引路不是强行给予或牵着走,而是要教师在暗中巧插“路标”。问题大的,通过追问化为两个小点的;方向不明的,给予方法调整的提示;知识掉链的,共同回忆所“掉”部分。 这样长期的追问训练,学生自主意识不会因此而削弱,反而得到有效增强,对于陌生问题的解决能力必然逐步得到有效提高。

3.迷途自返——悟错能长智。犯错误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认知偏差是很正常的,对一个班来讲,也可以说是应该的。教师要直面错误,解剖错误,甚至是欣赏美丽的“错误”资源,让学生认识得更加深刻。

三、点拨——收渔竿,指点迷津,入醍醐灌顶之境

课堂发问与追问,是落实学生主体的有效行为,课堂点拨则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教学之举。《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人心,共语似醍醐灌顶。”课堂点拨就要努力人此境界,点前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拨后则“柳暗花明又一村”。点拨亦如渔人已经发现浮标被鱼拖人水中,蓄势待发提竿之时,事关“钓鱼”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十分重要,要努力做到“三精”:

1.精确——一语道破。课堂教学中,启思的发问和睿智的追问,学生在课堂中往往能形成“敢于质疑、善于争辩、勇于创新”的良好局面,能有效地打开学生思路,思维是活跃的,一人多见或多人多见也是常有的,这时就需要老师予以及时精确的点拨,否则学生的认识可能比较零乱,甚至庞杂。点拨关键就是要“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要做到精确、到位,就是要授生以“渔”,点在课堂核心目标的命穴之处,让学生的认知向课堂核心目标聚焦。如“数与运算”的教学,数的概念要点内涵,计算方法要点算理,估算的要拨思路,简算的要拨定律,口算的要拨技巧。

2.精炼——言简意赅。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点拨的语言更应“惜字如金”。课堂点拨要围绕核心目标,达到“多一字则赘,少一字则不到位”的境界,精炼的点拨要给予学生想像空间,要便于记忆和理解,要体现数学简洁之美。单个知识点的点拨要言简意赅,知识板块的点拨要融会贯通。精炼的点拨就是要围绕课堂核心目标点出思想,拨出思路,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点拨也许应该精炼到“转化”这一思想——怎么去将未能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通过切割可以转化为近似长方形,也可能是近似梯形,甚至还可能是其它图形,这样的点拨不仅对本节课有用,而且对学生今后再用“转化”思想解决未知问题也很有启迪。

3.精彩——妙趣横生。调查表明,学生最崇拜的老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幽默风趣”,总希望老师能将造原子弹的原理讲得如同煮茶叶蛋一样“妇孺皆通”。精妙的点拨,不仅可以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更能化平淡为精彩,撩开数学知识神秘的面纱,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IQ”,同时还可有效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EQ”。笔者教学课本思考题:“将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它切成若干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问三面红色、两面红色、一面红色、没有红色的各有多少个?”在学生经历探索之后,我用了“减肥”一词贯穿点拨的全程,先是“挖顶点”——三面红色的,在顶点之处共8个;然后是“锯断棱”——两面红色的,在两端去掉的棱上,每条棱上还有4个,共计48个;

接着是“截残面”——一面红色的,在四周去掉一圈的面上,每个面上还有16个,共计96个;最后是“算剩体”——没有红色的,在最里面,如同剥开蛋壳一样,剩下的是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内正方体”,共计64个。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还学得轻松惬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