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9
收藏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技术的使用将会深刻地影响数学内容、方式和目标的改变。"下面谈谈我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的体会和思考。
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可先在电脑上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例题、图形、题目,甚至于一些解题步骤,以便在第二天上课时,按实际情况,逐个亮题,避免传统教学中抄一题讲一题,或者传统中先抄在小黑板上,所有的题目全亮在学生面前,显得没有针对性。在此过程中可以大量地节省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与练习,保证了教学中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
再者,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直观。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仍在学习着2300年以前欧几里德留给后人的古老几何,但是几何又是一门在运动中把握不变规律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在动态中掌握知识,这对于传统的拿着粉笔、直尺、圆规等传统教具的老师们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Authware》、《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等一系列数学教学软件的出现,使教师们更形象、直观、生动地进行数学教学。如在"几何画板"上画出的图形与黑板上或者草稿纸上的图形不同,是动态的并可保持设定的几何关系不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动态中观察几何规律的图板,这一软件的使用为几何学的教改及创新教学模式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我曾用《几何画板》这一软件给学生上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全等的练习,动点特点、图形特点在初中生的脑海里很抽象。如: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这一性质,通过画板上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地看出距离相等,在探索逆定理的时候,更好,到角两边相等的点在哪?利用动画,找出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形象。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应用,现在开发的《Z+Z智能教育平台》和《几何画板》异曲同工,这就使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变得非常容易,教师上课轻松,学生更是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自觉进行了学习。
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改变传统的视觉感受。传统教学一律是黑色的黑板展现在学生面前。现在使用计算机的优势,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出光线柔和的、或颜色清新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板面用作教学当中的黑板,或者还可以别出心裁地在板面的四周布置几束漂亮的小花,调剂课堂气氛。
但是有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意味着与粉笔和黑板可以说再见了,其实不然。
任何媒体的运用无不受着教育思想的指导。计算机是机器,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是"中性"的,可以用它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也可以用它搞"题海"、"满堂灌",增加学生的负担。无论计算机有多么强的交互性,"人机对话"不要代替"人际对话",不要忽视黑板等其他媒体的使用,不提倡整堂课用计算机教学。
课件制作要注意经济、实用、简单、明了,不必追求华丽。计算机辅助数学不是计算机功能展示课,是数学课,能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就行,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要谨慎地使用声音。有人认为把课件是否制作得漂亮、华丽作为一个标准。我以为会误导这项实验研究、因为这存在着对课件如何评价的问题,应该把是否体现新教育思想,应用新教育观点进行教学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把是否体现新教育思想,应用新教育观点进行教学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把是否增强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标准。
多媒体的教学已走入课堂,为适应21世纪的教育教学,老师们,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课件,让自己从教学中体会无限的快乐。
例谈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心理创设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微
浅谈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浅谈农村中学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性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论述数学教学过程之导入策略
数学作业差异性的实践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素养
浅谈中学数学创新教学
如何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浅谈数学实验课的教学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浅探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浅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方式
联系生活实际 实践发展创新
分层测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
浅析探究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几点做法
七类学生期末考试复习攻略
中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对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论初中数学优差生在“注意转换”中发展思路
浅谈如何转化数学差生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