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互动教学法探讨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课的互动教学法探讨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数学课的互动教学法探讨

数学课的互动教学法探讨

2015-12-09 收藏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在探索、交流和合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形成技能。本文主要探讨在数学课中如何开展互动的教学活动,研究在数学课中师生之间相互对话,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及学习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互动教学开放教学创设情境师生换位合作交流

一、“互动教学”的理念及依据

所谓“互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原则。它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互动中探索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其精髓就是强调数学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独立的需要,不会只满足于教师的讲解,而要自己尝试,即使是出错乃至失败也不怕。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好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立性、怀疑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选择加工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并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选择性,把主导作用放在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上,其结果必然使学生学习的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互动教学法的实施方略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省级课题《课堂中师生关系研究》的研究及教学实践,我创造性地提出“同伴合作交流,师生换位教学,激趣探索质疑”的互动教学模式。下面谈谈我在互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开放教学,为互动教学营造氛围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唯一主体,学校的教学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求知,主动探究。而“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能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拥有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它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思考、自主钻研,能给学生更多互动的课堂空间,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质疑探索的过程中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养成良好的动脑、动口、动手习惯,把每一堂数学课都看成是自己学习的乐园。

为了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互动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我着重做好以下四点:1、更新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态度亲切和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及个性特点;更要放得下架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舍得放时间。有了更多的时间掌握在学生手里,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才有保障。3、善于释放空间。在课前我预先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及练习,作为引子,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讨论、钻研、探究。这样,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思维就能向深度和广度迈进。4、重点授方法(这点我还要在下文中展开论述)。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更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趣味极高,充满成就感。试想,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又怎会不主动参与、乐在其中呢?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节时,我提出问题:要在一个口袋中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球,使得从袋中摸到红球的概率为,可以怎样放球?让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有一位性格内向而成绩不够好的学生用眼睛注视着我,我明白他想回答这个问题但又不敢主动举手,便微笑地请他回答。他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在袋子中放1个红球和5个白球就可以了。”为了表扬他的“勇敢”,我带动全班同学给予他热烈的掌声,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我放1个红球,2个黑球,3个黄球,不行吗?”“我放1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黄球,也可以呀。”……看同学们有了参与的欲望,我便放手让他们去讨论、交流,最终,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出结论:只要满足红球与非红球的数量之比为1:5就可以了。

(二)、创新教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新教法,为学生获取知识创造条件,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的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变“乏味”为“趣味”。

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有实物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小品表演情境等等。一个好的情境能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心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

例如,在七年级“打折销售”这一节中,为了学生对“利润率”有更好的理解,我安排两个同学在课前表演一个小品节目:

售货员(甲同学)问经理(乙同学):今天我卖出一台风扇售价为100元,我知道风扇的进价为50元,赚了50元,你能帮我算一算利润率为多少吗?

经理:很简单,利润率为100%。

(经理在黑板上板书:)

售货员:(点头)哦!我明白了。

(售货员在黑板上板书:)

通过观看表演,同学们不仅对利润率的计算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更对本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自然想学、爱学、善学,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便会事半功倍。

2、师生换位,变“教学”为“导学”。

师生换位这种课堂角色的转变,就是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编剧”和“导演”,而“演员”就是学生。即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上讲台充当小老师,代替老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对同学的解题过程进行改错评分,组织同学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及掌握的情况作必要的补充及点拨)。

课堂中,有时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会有各自的想法,并着急地想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于是我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回答,起初我选择的是那些自告奋勇的学生,慢慢地,越来越多人乐意到讲台上充当小老师,甚至有的时候我只是想请他们在座位上回答,他们却嫌这样表达不透彻,情不自禁地走到讲台来。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先让学生动手折纸,再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图形的认识。这时,讲台上接连地出现好几个自告奋勇的小老师,不同的小老师对图形特点的描述可能不一样——有的说出了图形中边的特点,有的说出了图形中角的关系,还有的说出了平行四边形与其它图形的区别等等,不知不觉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其间,我留心观察其余的同学,他们各自聚精会神地听着,都在积极地思考着,这样的课堂正是我期待的——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知识层次有高有低,有俗有奇,我会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到教学内容是否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相符;学生中那些新疑点、新想法恰好又是对自己原来教学思想的补充和启发。这就是数学课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换位带来的课堂效果,由传统的“教学”变“导学”,也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3、授之以渔,变“被动”为“主动”

吕叔湘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了一辈子。”这段话强调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课堂上,我不是仅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重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思考老师所提问题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从更深更广方面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由“学会这一题”到“学会这一类”,进而触类旁通。这样,学生在教学中“要我学”的被动地位已变成“我要学”的主动地位,真正成了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计算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引出公式(a+b)2=a2+2ab+b2,这时,学生们对这个公式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几何图形的了解上,对于(a+b)2为什么等于a2+2ab+b2还产生怀疑,更谈不上掌握。我便引导学生想方法证明这个公式:你能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来说明它成立吗?根据提示,同学们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得(a+b)2=(a+b)(a+b)=a2+ab+ab+b2=a2+2ab+b2,从而验证公式,接着由学生推证公式:(a-b)2=a2-2ab+b2。到这一步,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并不急于要求学生运用公式做题,而是引导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作更进一步的理解,因此,我给出下面几个式子让学生仿照“完全平方公式”填空:(式子中的“○”“△”“☆”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1)(○+△)2=;(2)(△-○)2=;

(3)()2=△2-2△☆+☆2;(4)()2=○2+2○☆+☆2。

通过以上的填空,学生明白了“完全平方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最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完全平方公式”描述出来: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两项式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两倍。至此,学生已完全理解并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自然就会得心应手,书本的知识已转化成了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领会这种学习数学的方法:“质疑—探究—验证—剖析—应用”,甚至会触类旁通,自觉运用于其它章节的学习上。

(三)、倡导探究,激活互动教学的课堂

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积极探求、刻苦钻研的自主精神时,我们就要就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常见的知识,而要自主地、努力地寻找未知的、不易被发现的知识。因此,我尽量把每一节抽象的知识提炼成一个个探索的课题,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索、去验证,结论让学生自己获得,错误让学生自己分析,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在探索、交流和合作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引入问题:有个工人师傅拿着一块等腰三角形的玻璃,想去玻璃店割一块一模一样的等腰三角形玻璃,谁知不小心把等腰三角形玻璃的顶角打碎了,只剩下底边BC和一个底角∠B(如图1),试问你有办法把这个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帮工人师傅解决问题吗?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都想第一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加强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索,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加以引导启发。结果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归纳出如下两种正确方法:(画法如图2)

(1)以BC为一边作∠BCF=∠B,延长BE与CF交于A,得所求等腰△ABC;

(2)作BC的中垂线与BE的延长线交于点A,也可得等腰△ABC。

接着,我引导学生探讨:从第1种画图出发,得到的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也就是说:在△ABC中,如果∠B=∠C,那么AB=AC吗?这样就引出了课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接下来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学生就会兴致极高地投入,共同探讨完成。

三.互动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近三年来,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主动创新地实施互动教学法,建立师生互动交往,实现师生共赢的运作过程,为新课程的实施作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课堂气氛。互动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沉闷的数学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而富有个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又培养了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进而激活了课堂气氛。

2、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营造氛围,积极创新教法,致力引导探究,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想法和做法,学生在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中增强了学习动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理解,自主发现新知识,吸收新知识,这种探索过程能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学习。他们在课前主动预习,课后加强复习,生活中也讨论各自的学习情况、心得体会,从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4、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三年来,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实施互动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