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7
收藏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一元一次方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 1700+50x=1800, 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注:⑴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 ⑵ 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1)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等式的性质(2)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ca=cb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 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 合并(把方程化成ax = b (a≠0)形式)
5. 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a(b).
六、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设:设未知数(可分直接设法,间接设法)
3. 列:根据题意列方程.
4. 解:解出所列方程.
5. 检: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 答:写出答案(有单位要注明答案)
以上就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一元一次方程,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详细精品
小学二年级上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文章: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认识角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之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集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2012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学习: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人教版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人教版上册《比一比》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一年级图形的认知公开课教案案例参考
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反思随笔同步习题
《估算》教学反思二年级下第四册
小学数学三年级《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数学吧推荐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反思
小学二年级《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最新《除法验算练习》教学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