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4
收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进一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记忆部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对策: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决实际问题
1、P54(2)
(1)看图理解题意。
(2)先估计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再计算实际营业的时间,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1)百货商店:9:30到20:30是11小时。
2)快餐店:6:00到9:00是3小时,中午11:00到1:00是2小时,下午5:00到8:00是3小时,合起来是8小时。
3)超市:周一至周五8:00到22:00是14小时,周六至周日9:00到23:00也是14小时。
(3)比较哪个商店营业时间比较长。
2、P54(3)
(1)看图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
(3)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说明计算时间的方法。
3、完成P54(4)
看图理解题意。
思考解决方法。
有两种方法:
(1)先算第一天的时间晚上8时到晚上12时是4小时,再算第二天的时间凌晨0时到清晨6时是6小时,合起来是10小时。
(2)也可以假设从第一天晚上8时睡到第二天早上8时,共睡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是10小时。
4、完成P59(5)
(1)看懂火车时刻表,弄清到达和出发的时刻,明确运行和停靠的含义。
(2)再计算第1、2小题的经过时间。
(3)学生根据运行时刻表,自己提问,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4)交流各自的问题。
二、介绍数学史料
1、自己阅读第55页上的数学史料。
2、布置课外学习任务:上网或到课外书上查找相应的时间知识。
板书设计: 经过的时间
还可以这样算:
9时50分 9时30分
- 7时30分 - 7时50分
2时20分 1时40分
课前思考:
由于《简单的时间计算》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分2课时进行教授,本课时主要是练习巩固。通过解决一些求经过时间的简单方法问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其中,第5题最后还提出你还能知道些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地收集、选择、组合信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本课要鼓励学生从不同渠道去寻找答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探究的兴趣。
课后反思:
由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计算经过的时间分成两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方法作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学习起来相对而言比上节课要容易得多,虽然内容不多,但花费时间也较长,学生中掌握情况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课上提倡学生用自己理解、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经过的时间。如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中间的时间计算,学生有自己的计算方法。有了昨天的计算方法,火车时刻表这一题,从14:2016:10,学生在多次练习中,逐渐能将方法领悟,这时,我立即出现两题类似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题目,如:7:309:50和7:509:30,这两题的对比练习,通过比较,学生能就我们总结的方法进行运用和消化,效果很好。当然,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虽然方法多样化,有些学生掌握了很多自己喜欢的方法,但有个别学生还是觉得内容比较抽象,很难计算经过的时间。另外,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学生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还不够清晰,不经意间就产生错误,如出现下午15时15分这种类似的情况。
听后随想:
听了袁老师上的《简单的时间计算》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有了第1课时的计算方法作基础,所以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快的说出了解题思路,解决了身边的实际问题,袁老师在学生掌握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用解决一些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学以致用。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是多样化的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教材你知道吗?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老师跟他们讲了些有关地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有关时间方面的知识,激励学生从不同的渠道去寻找答案。在作业方面,学生对于有很多文字的题,都不愿去读、去思考,看到出现的数字,都运用上去,其实有些时间已经包含在所求的问题当中。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新增部分,由于学生对前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能够掌握计算方法的学生不多,即使能掌握,在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中计算也不是很理想,部分学生一时间无法适应。而这部分内容是对上一部分内容的巩固,并更细致的讲解计算方法,在学生明白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练习也发现了许多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计算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缩小了学习的差异性。
课后反思:
简单的时间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中渗透着协同合作、交流探讨、分享学习的快乐学习理念。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吸收不了,如在计算11:00-1:00有多长时间时,有的学生口算就知道结果了,但个别学生用11-1=10,他想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但是这里不够减,干脆用11去减1。根据这样的情况,我既要满足一部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要顾及到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在计算简单的时间时,我们经过商量,统一教学方法,利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时间,简单的题目学生口算就可以得出结果,但对难的题目,这种列竖式的方法对学生很有帮助。本课还要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简单记时法都换算成24时记时法,以免计算时出现差错。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七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浅议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年中考数学复习:命题陷阱
浅议小学数学错误资源价值及应用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轴对称知识点
数学知识点:绝对值的定义与符号
备考2018中考:数学复习的三大点和三小点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2018中考数学复习方法“三”剑客
怎样提高解数学题的能力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二次函数的最值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反比例函数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不等式的判定
2018年高考数学冲刺阶段要怎样提分?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不等式分类
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数学!
2018年中考物理十大重要考点 一定要记牢
初中数学复习方法:数学概念、公式、定理
2018年高考数学第二轮要怎样复习?
中考数学备考知识点整理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2018年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大题的解题技巧
教研心得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我的思考
2018年中考数学复习:重难点知识汇总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不等式的定义
2018中考物理白送分:必知的10个答题技巧
初中数学复习:正确运用反馈原理,调节复习的进程
初中数学规律型题的研究
浅议初中数学命题教学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