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3课时:简单的时间计算2(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3课时:简单的时间计算2(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2015-12-04 收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进一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记忆部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对策: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决实际问题

1、P54(2)

(1)看图理解题意。

(2)先估计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再计算实际营业的时间,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1)百货商店:9:30到20:30是11小时。

2)快餐店:6:00到9:00是3小时,中午11:00到1:00是2小时,下午5:00到8:00是3小时,合起来是8小时。

3)超市:周一至周五8:00到22:00是14小时,周六至周日9:00到23:00也是14小时。

(3)比较哪个商店营业时间比较长。

2、P54(3)

(1)看图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

(3)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说明计算时间的方法。

3、完成P54(4)

看图理解题意。

思考解决方法。

有两种方法:

(1)先算第一天的时间晚上8时到晚上12时是4小时,再算第二天的时间凌晨0时到清晨6时是6小时,合起来是10小时。

(2)也可以假设从第一天晚上8时睡到第二天早上8时,共睡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是10小时。

4、完成P59(5)

(1)看懂火车时刻表,弄清到达和出发的时刻,明确运行和停靠的含义。

(2)再计算第1、2小题的经过时间。

(3)学生根据运行时刻表,自己提问,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4)交流各自的问题。

二、介绍数学史料

1、自己阅读第55页上的数学史料。

2、布置课外学习任务:上网或到课外书上查找相应的时间知识。

板书设计: 经过的时间

还可以这样算:

9时50分 9时30分

- 7时30分 - 7时50分

2时20分 1时40分

课前思考:

由于《简单的时间计算》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分2课时进行教授,本课时主要是练习巩固。通过解决一些求经过时间的简单方法问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其中,第5题最后还提出你还能知道些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地收集、选择、组合信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本课要鼓励学生从不同渠道去寻找答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探究的兴趣。

课后反思:

由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计算经过的时间分成两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方法作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学习起来相对而言比上节课要容易得多,虽然内容不多,但花费时间也较长,学生中掌握情况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课上提倡学生用自己理解、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经过的时间。如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中间的时间计算,学生有自己的计算方法。有了昨天的计算方法,火车时刻表这一题,从14:2016:10,学生在多次练习中,逐渐能将方法领悟,这时,我立即出现两题类似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题目,如:7:309:50和7:509:30,这两题的对比练习,通过比较,学生能就我们总结的方法进行运用和消化,效果很好。当然,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虽然方法多样化,有些学生掌握了很多自己喜欢的方法,但有个别学生还是觉得内容比较抽象,很难计算经过的时间。另外,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学生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还不够清晰,不经意间就产生错误,如出现下午15时15分这种类似的情况。

听后随想:

听了袁老师上的《简单的时间计算》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有了第1课时的计算方法作基础,所以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快的说出了解题思路,解决了身边的实际问题,袁老师在学生掌握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用解决一些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学以致用。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是多样化的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教材你知道吗?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老师跟他们讲了些有关地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有关时间方面的知识,激励学生从不同的渠道去寻找答案。在作业方面,学生对于有很多文字的题,都不愿去读、去思考,看到出现的数字,都运用上去,其实有些时间已经包含在所求的问题当中。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新增部分,由于学生对前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能够掌握计算方法的学生不多,即使能掌握,在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中计算也不是很理想,部分学生一时间无法适应。而这部分内容是对上一部分内容的巩固,并更细致的讲解计算方法,在学生明白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练习也发现了许多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计算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缩小了学习的差异性。

课后反思:

简单的时间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中渗透着协同合作、交流探讨、分享学习的快乐学习理念。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吸收不了,如在计算11:00-1:00有多长时间时,有的学生口算就知道结果了,但个别学生用11-1=10,他想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但是这里不够减,干脆用11去减1。根据这样的情况,我既要满足一部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要顾及到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在计算简单的时间时,我们经过商量,统一教学方法,利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时间,简单的题目学生口算就可以得出结果,但对难的题目,这种列竖式的方法对学生很有帮助。本课还要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简单记时法都换算成24时记时法,以免计算时出现差错。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