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4
收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时间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计算时间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记忆部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进行相关时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不同题型的准确判断和计算。
教学对策:理解题意、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补充题的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说明进行这些练习的目的和重要意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重视起这一单元知识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
二、第一部分练习:
1、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如:早上7时=( )
晚上7时=( )
中午11时30分=( )
夜里11时30分=( )
2、红星小学上午8:20开始第一节课,每节课40分,课间休息10分钟。请你写出上午三节课的作息时间。
第一节课: ~
第二节课: ~
第三节课: ~
3、电影院播放一部电影,17时40分开映,19时12分结束。这部影片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第二部分练习:
1、填空:
1时=( )分
2分=( )秒
1时35分=( )分
5时18分=( )分
37分+18分=( )分
35分+68分=( )时( )分
1时26分+3时14分=( )时( )分
5时48分+6时38分=( )时( )分
2、小明早上7时50分到学校,中午在校吃饭,一天共在校8个小时30分钟,小明下午什么时候离开学校?
3、爸爸坐早上9时05分的火车从南京出发,到达杭州时是16时05分,火车每小时行60千米。你能求出南京和杭州相距多少千米吗?
四、练习小结。
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一堂练习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24时记时法,熟练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些时刻,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后反思:
这个单元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增加了这一节补充练习。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学生还比较熟练,问题不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仍不会灵活计算时间经过。最后一题:爸爸坐早上9时05分的火车从南京出发,到达杭州时是16时05分,火车每小时行60千米。你能求出南京和杭州相距多少千米吗?由于学生还不会解决时间、速度和路程的问题,所以我稍作修改。直接问:火车从南京到杭州一共运行了多长时间?学生通过列式计算出结果。
课后反思:
由于本单元学习内容比较少,课时不多,但因为内容比较抽象,所以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专项练习,特别是从到几时几十几分到几时几十几分到中间的时间计算,学生计算方法会,但还是不能准确的计算,其他的相关题目掌握还可以,但也有一定的困难,一来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二来书上的难度较适合学生,而在其他的练习中出现了高出学生的难题,学生一下子很难接受,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特别是有一题火车时刻表的相关时间的计算,确实挺有难度的。因此特地增加了这一练习课。补充多种类型的计算时间的题目,让学生能接触更多的题型,以此达到巩固的作用。
课后反思:
由于通过前几次的学习发现学生掌握的还不到位,还不能灵活的运用,停留在书本知识中,缺乏了生活实际经验,一旦出现了有关生活的较有难度的题目就不会做了,对于形式多样的题目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掌握的知识不知道怎样运用到不一样的题型中。而本堂课的练习,正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形式多样的题型,并且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的计算方法,加深、巩固相关知识。
数学脑筋急转弯:手指受伤
数学脑筋急转弯:过桥
数学脑筋急转弯:排列队形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卖玩具
数学脑筋急转弯:小朋友游泳
数学脑筋急转弯:猫吃老鼠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丢钱
数学脑筋急转弯:时针和分针重合
数学脑筋急转弯:富豪的东西
数学脑筋急转弯:组合数字
数学脑筋急转弯:四减一等于五
数学脑筋急转弯:切西瓜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帽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渡船
数学脑筋急转弯:洪水淹桥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袋装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数
数学脑筋急转弯:学生排队
数学脑筋急转弯:地球与太阳
数学脑筋急转弯:孩子吃饼
数学脑筋急转弯:按时吃药
数学脑筋急转弯:影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几个子女
数学脑筋急转弯:倒拔垂杨柳
数学脑筋急转弯:谁亏了
数学脑筋急转弯:放大镜
数学脑筋急转弯:吹蜡烛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馒头
数学脑筋急转弯:篮球鞋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