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24时记时法》案例分析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24时记时法》案例分析

2015-12-04 收藏

每次一上完公开课,我都会有很多感触,在上完《24时记时法》一课后,看到同学们的表现,再看一看检测的结果,觉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这一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

[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节目的片头音乐呢?

生:《新闻联播》

师:.谁能告诉《新闻联播》在什么时间播放呢?

生一.:7:00。

师:能说得更具体些吗?

生二:晚上7:00。

师:(板书晚上7:00)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和视频)请看,电视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呢?

生:19:00。

.师:怎么会有19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记时方法。(板书:24时记时法)

[片断二]

师:你们最喜欢过哪一个节日?

生:春节。

师:对,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是在什么时间敲响的?

生:夜间十二时。

师:(课件显示钟面)对,夜间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配有彩条、画面)这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大概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吧。

(继续显示画面、钟面、彩条)从0时经过1时、2时到了早上6时,天已经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了。这里的早上6时,用24时记时法你猜可以怎么说?

生:就说6时。

师:同桌把这两种说法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继续显示彩条、上午8时和中午12时的画面、钟面)

谁来说一说这个画面上是在什么时候,小朋友在干什么呀?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用表格形式板书上面的这些时刻。)

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钟面上的时针走了几圈?(1圈)经过了多少小时?

生:12小时

(继续看画面。)

师:时针继续走着,(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

生:下午1时。

师: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

生:13时。

师;说说你的想法?(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已经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了吧。

(继续显示彩条、下午3时、17时和20时的画面、钟面)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画面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接着上面的表格继续板书。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夜间12时,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这个时候,用24时记时法就是?

生:24时。

师:不过,大家看看它与第二天有什么关系呢?

生:就是第二天的0时。

(接着上面的表格板书这时刻。)

师:请同学们想想,刚才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了几圈?一共是几小时?

生:2圈,一共是24小时。

师:对,第一圈时针从0时经过1时、2时一直走到12时,第二圈继续从13时、14时一直走到24时,这种用0时到24时来表示一天时间的记时方法我们就把它叫做24时记时法。

. 这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学习24时记时法,对于一些有关24时记时法的规律以及它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但时间观念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情境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在引入新课时我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记时法的规律。实践也证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所以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学生一天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共是24小时,同时了解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然后,在学生接受了新知后,就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巩固新知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真正体验有用的数学。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相信在以后的教改路上,我会把数学的生活性挖掘得更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少的,结合自己的反思,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在课后给学生在难点重点上又补了一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