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4
收藏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49~52页着重教学24时记时法及它与昔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第53~55页联系实际问题教学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56~57页是一次实践活动。
在本单元中,安排了两则你知道吗。其中第一则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第二则以北京时间早上7时为例介绍了世界几个知名城市的地方时间,让学生初步知道时差。
1.认识24时记时法的教材编写特点。
这部分教材分成三段。
(1)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例题先出现摘录的一段电视节目时间,从学生喜欢的六一剧场的开始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怎么会有14:00呢,引入了24时记时法。想想做做中有学习和体育活动的时间、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上标注的服务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等等,无论是数学内容还是生活内容都十分丰富。
(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教材充分注意到这个难点。在学生已经知道一天里有两个8时、两个10时、两个12时等的基础上,例题首先利用连贯的三个钟面讲述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从左边到中间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0----12时,中间到右边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12----24时。右边的那个钟面上还完整地显示了一天中的024时。
例题接着利用线条上的0----24时教学两种记时法的相互转换。先分别讲了上午8时、中午12时与晚上8时转换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然后让学生试着把16:00和18:30改成用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3)扎实、灵活地安排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教材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习惯使用12时记时法,因此第l题先把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转换成24时记时法表示。教材同时注意到学生在许多场合会看到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所以第25题着重帮助学生看懂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并练习把这些时间改成用12时记时法表示。第8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钟面上的时间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中午也可能是午夜。题目要求学生看钟面想一想可能是什么时间,会做什么事。这道题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2.形象地展开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
这部分教材由易到难,第53页例题的前一半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后一半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
(1)求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求非整点时刻间经过时间的方法。
①在线段图上表示时间。
②把问题表示在线段图上
③引导学生看着线段图计算播放的时间。
(3)想想做做选择学生身边的事情,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例题复杂,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周末的一天安排》分三段教学。
(1)引导学生观察小华的时间安排表。
(2)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时间安排表。
(3)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一天安排。
教材要求学生在制作自己的时间表后,和同学、老师交流讨论看看各是怎样安排的。特别提出看了同学的时间安排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相互启发,使一天的活动内容安排得更丰富、更充实,另一方面让学生相互评价,使一天的安排更合理、更科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十一种方法
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课例及评析
做一个懂教育的家长:学会和孩子交流
家长必读:让6到11岁孩子成才的十大秘笈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年级数学下年、月、日 课例点评
2012小升初数学备考策略 总结应用题题型
名师:如何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五点可让家长成功引导孩子学习
5个方面教你阅读数学的技巧
培养孩子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例谈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经验之谈
父母应该采取五个措施应对孩子考前的焦虑
数学也可以画出来
四年级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转折期
家长如何辅导小学数学中的生活常识
小学数学课堂艺术 有目的地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
论数学
小学数学试题-和差问题
课例点评:《因数和倍数》
二年级数学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课例点评
给小学生家长的50条建议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技能指导
探索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去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交流
家长不要成为孩子的“拐杖”
家长的20个无意识行为害了孩子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