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加和减--案例与反思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加...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加和减--案例与反思

2015-12-04 收藏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加和减。

2、通过对题组的口算,进行比较,发现、总结规律。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运用规律熟练地进行口算。

4、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加、减口算,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把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软件出示) 童童鞋53元 帽子16元 衣服38元师:如果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件东西,你会选哪两样?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提问,师分加、减两类板书。二、新授。

1、列式解答。师:请你列算式解答这几个问题。 ①童鞋和帽子一共多少元? ③童鞋比帽子贵多少元? ②童鞋和衣服一共多少元? ④衣服比帽子贵多少元? 53+16=69(元) 53-16=37(元) 53+38=91(元) 38-16=22(元)

2、学生活动,说一说。师:现在,分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小结:我们在口算时,要从个位算起。加法注意进位加;减法注意退位减。

3、学生活动,比较。师:比较两组口算题,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小结:第一组的加法题,相同的是,有一个相同的加数;不同的是,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第二组的减法题,相同的是,减数都是16,不同的是退位减和不退位减。

4、口算练习。

① 32+57 ② 26+13 ③ 57-32 ④ 48-15 38+57 26+43 57-39 48-29

师:通过口算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加法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也跟着变大;另一个加数小了,和也就小了。

师:通过口算第三组和第四组减法题,你又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大的,差反而小。

师:你会学着题组自己写出类似的一组加法或减法题吗? 生写题组。

5、估算,下面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 38+32 45+12 85-62 51-37 38+38 49+12 85-68 51-13 师:你们是怎么估算的?

6、解决问题。大同小学三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如下: 三甲 三乙 三丙男生(人) 3 6 3 8 2 9 女生(人) 2 5 3 2 2 6

师: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口头解答。 三、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和减,你能把这些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吗?

《加和减》教学反思

殷蓉

1、关于学生。《加和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册教材中,我所领会的编者的意图是:在通过口算的过程中,找出规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转移到口算找规律。当学生说出规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着写出类似的题组,这个层次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讲,既是巩固新知识,又是提高他们能力的练习,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

2、关于教材。本册教材中安排的这个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口算基础上,正好到了发现规律的程度,水到渠成。教材中可以在加和减的单元后,专门编排一课时找加、减规律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

3、关于教学。在例题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着手,让学生选购童衣、童帽、童鞋。教师要求,只能选择两样东西,让学生自由搭配,提出问题。因此,只可能有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再列出两组共4个算式。从而,通过口算,引出算法,总结归纳,强调从个位算起。 在练习时,也是用题组的形式出现,发现规律;再进行估算练习。学生对加、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规律也发现得相当到位,运用恰当。知识口算的速度比较慢,有待提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