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后谈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后谈

2015-11-27 收藏

教学片断一:估计并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1、估计活动: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你的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厚度。注意:不能用工具。

学生独立估测,并填表。反馈:

生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为17厘米,宽为15厘米,厚为2厘米。我的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我是这样一个一个量出来的。

生2:我估计数学书的长为20厘米,宽为14厘米,厚为1厘米。我是一拃一拃量出来的。

生3:我估计出来的跟他差不多,我先估计自己的铅笔大约是10厘米,然后我再用这支铅笔去量。

生4:我估计数学书的长约为21厘米,宽约为14厘米,厚约为1厘米,我是用我的橡皮去量的。

生5:我估计数学书的长约为15厘米,宽约为12厘米,厚约是1厘米,我是目测的。

2、测量活动:

师:刚才大家估算的方法很棒。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摆了我们面前,现在估出来的结果大不一样。我们估计得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齐说:用尺子!

师:好!那么我们就动手来验证一下,注意方法哦!并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测量结果填在表格里。

学生独立活动,并填表。小组交流。反馈:

生1:我测量出来的结果是,数学书的长为21厘米,宽为15厘米,厚为1厘米。

生2:我测量出来的结果是,数学书的长为21厘米多一点,宽为14厘米多一点,厚为1厘米不到。

生3:我测量出来的结果是,数学书的长为21.2厘米,宽为14.7厘米,厚为0.2厘米。

生4:我测量出来的结果是,数学书的长为21厘米,宽为15厘米不到,厚为1厘米不到。

师:老师这里有个疑问:21.2厘米、14.7厘米、0.2厘米中点后面的是怎么量出来的?

生3:就是尺子上小格数。

师:哦!你的办法可真好!那14.7厘米是15厘米吗?

生齐说:不是!

师:是14厘米吗?

生齐说:不是!

师:看来14.7厘米不是一个整厘米数。也有同学量出来是21厘米多一点,14厘米宽一点,还有15厘米不到,1厘米不到等等。这些数据看来也都不是整厘米数。当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生1:用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生2:用毫米,我知道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师:是啊,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有关毫米的知识。

反思:

这个环节突出两个重点估测和感受毫米这个单位产生的意义。

估测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对学生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的培养是这节课的要点之一。在这个环节里,学生非常聪明地用食指、一拃、用物体去估测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反映了学生较好的估测能力,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丰富学生的数感。

同时在估测与测量书本的过程中,出现比如14.7厘米、15厘米不到、14厘米多一些的数据,从而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当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当学生面对问题有些茫然时老师抓住时机,引入新知,使学生认识产生毫米的意义,充分感受到了建立一种比厘米更小的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片断二: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师:关于长度单位毫米你知道些什么小知识呢?

生:毫米是长度单位;

生:毫米比厘米更小;

生:尺子上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

生:我知道1厘米=10毫米;

生:我知道1米=100毫米;

师:看来大家对毫米这个单位了解真不少,不过这里有说对的,也有说错的,等我们学习了毫米,再回过头来看看。

师:你知道1毫米在什么地方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画下来。

学生独立活动(时时可听到这么小的感叹声)。反馈:在电脑上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

师:你觉得1毫米在直尺上的什么地方?

生:直尺上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

生:直尺上两条短线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

师:小眼睛真是雪亮!是啊,在直尺上两条短线之间的小格就是1毫米。刚才大家找了1毫米,画了1毫米,你有什么想对毫米说?

生1:毫米,你真是太小了!

生2:毫米,你跟蚂蚁一样小!

生3:毫米,你真短啊!

师:毫米真是太小太小了!你闭眼想像一下1毫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一下。(生活动。)

师:抓一抓,几页书的厚度大约会是1毫米?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话可以用尺子量一量。(生活动,反馈)

生1:我觉得12页书大约是1毫米。

生2:我觉得2页书大约是1毫米。

生3:我觉得6页书大约是1毫米。

生4:我觉得8页书大约是1毫米。

生5:我觉得18页书大约是1毫米。

师:结果相差很大啊!老师也去抓了一把,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6页书可能是1毫米。书还是比较厚的,象这样薄的纸(老师随手拿起一张纸头)大约需要十多张。这个问题我们到课后再研究。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1毫米的长度呢?

生1:1分硬币的厚度。

生2:钟面上分针的宽度。

生3:直尺的厚度。

生4:小蚂蚁的长度。

生5:回型针的厚度。

师:大家想得真多,这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其实大家脖子里的

生:玉!

师:呵呵,不是,是你们家校通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捏一捏。(生笑,纷纷捏自己脖子里的家校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毫米的长度,你觉得5毫米的长度会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直尺上找一找。(指明学生在课件上找5毫米。)

生1:从0开始数5格就是5毫米。

生2:从半格的地方开始到1厘米的地方。

师:还有哪些地方能找到5毫米?我们一起找一找(在课件上的直尺图中找。)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5毫米的地方与其他有什么不一样?

生1:厘米最长,5毫米中长,1毫米最短。

生2:5毫米是半格的地方。

师:是啊,对准5毫米的线比对准厘米的短,又比对准其他毫米数长。我们一看到这条线就知道这是5毫米。如果我们要找6毫米,怎么样快速找到?

生齐说:5毫米的地方再往后数一小格。

师:7毫米呢?

生齐说:往后数两格。

师:这是一个小技巧,要记牢。刚才我们已经找了一些生活中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的物体,老师再来介绍一些,比如测量降雨量、制造武器、制造数码相机等(课件中随机出示画面),就需要用毫米做单位,厘米、米啊就不可以。

生齐读(课件出示):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者测量要求比较精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反思:

在这个环节里,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在猜测、观察、试验、探索、验证等实践活动中去学习新知。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里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等活动初步感知1毫米有多长,再通过抓一抓几页书大约是1毫米,加深学生的感知,接着再通过用比较亲切的方式你想对毫米这个单位说什么强化学生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找一找5毫米与其他毫米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渗透学法指导,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1毫米的长度和老师介绍需要用到毫米这个单位的地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者测量要求比较精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课堂里轻松的氛围、学生丰富的联想力(小蚂蚁的长度、钟面分针的宽度等等),让人充分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正是学生所喜欢的。学生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与获取知识,用数学的眼光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老师不亦乐乎!

教学片断三: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毫米这个单位,那么你觉得毫米和厘米有怎么样的关系呢?(交流)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