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测验分析_试卷分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
首页>教学经验>试卷分析>小学数学第...

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测验分析

2012-10-31 收藏

对于第七册第四单元测验的质量分析,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次测验卷比去年的好,因为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比较广,基本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这个测验卷上都有。(除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其次,我从我自己教的两个班的正确率最低的题说起。经历过这次测验的老师应该注意到了这个题:填空题6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2分)”这个题的正确率只有42.59(四2班)55.56(四3班)也就是说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是填对了。这个问题在老教师那里应该没这么严重,其实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量: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很多线段的长度,再让学生比较哪条最短,学生很容易得出——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线段最短。但是我忽略了这个时候其实学生凭直觉都能得出这个结论,而对于“垂直线”和“垂直线段”的区别没有强调。这个知识点其实又牵涉到了第二单元的直线与线段的区别,但是我们让学生比较若干条线段的长度时,忽略了我们提供给学生去比较的都是线段,而没有再次回顾旧知,也就是直线与线段的区别。所以有不少学生填了“垂直线”。另外,我们也没有让学生多次感知垂直线段和其他线段的区别,学生的感觉就是直直的,直接对着的就是最短的,在表述上也不严谨,对垂直的重要性强调得不够。

还有两个题都和这个知识点密切相关:8

(4)量一量,从A点到BC所在的直线的距离是厘米。四

(2)班的正确率是57.41,四

(3)班正确率是70.37。这个题试卷上很容易量出是2厘米,但是有学生填了2.3厘米,这不是由测量不精确而导致填错,而是因为他量的是平行四边形的AB边的长。这都是概念不清楚导致的,在此,我需要反思的是:在画垂线这个内容的新授课里我更多强调的是画垂直线,而对于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不够重视。另外,17题:量出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这个题有两个小题,正确率都只有80多一点点,低于85,失分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没有学生没有注意到“量出”这两个字,他们都只是画出A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而已。这反映出学生审题不细心。

另外还有一个题,也是很值得我注意,需要引起我重视的——14

(3),画梯形的高,前面两个都还好,因为前面两个梯形的底边都是水平边,而第三个梯形的底边是垂直的,于是部分学生就在腰上画垂线。四

(2)班正确率是79.63四

(3)班有92.59,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白梯形的底的概念,他们画高都以下面的边为底,而不管是不是梯形的底。而且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不平行的两条边之间不能作高。

当然从试卷中还反映出一些其他问题:虽然教师反复强调不要忘了直角符号,但是总有学生会不记得添加直角符号。

最后,正确率低于85的还有几个题,简单呈现在下面:

第1题正确率低于85,这个题我个人觉得题目出得有点不大合适。因为题干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选项A:在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选项D: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两个选项只有一字之差,其实选对的学生也只是因为对书上的概念记忆深刻而做出正确选择。他们未必真的明白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因为如果要真的弄明白这两句话的区别,不仅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而且还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算学生明白平行线是需要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他也未必明白在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不一定是平行线,因为一个平面只是某一个平面而已,因而可能是异面直线。我感觉彻底弄明白其中的内涵需要了解高中的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

第7

(2)题正确率低于85,因为学生把不是垂直的相交也看作垂直,对于垂直的概念不清楚。

9

(2)求面积,计算出错比较多,少一个零。

10题,计算错,或者没有正确理解鸡鸭鹅的数量关系。

20题,部分是计算错,还有部分是没有分析清楚数量关系。这三个题考查的都不是本单元的知识点。

我相信单元测验的情况因为学校因为班级而异,但是共性还是会很多。希望有经验的老师多讲讲自己的心得,让我们学习学习。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