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3
收藏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利用6的乘法口诀写出算式。
3、培养学生品牌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6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杷不完整口诀填写完整。
四五( ) 五六( )
四六( ) 六六( )
( )二十五 ( )三十
( )二十 ( )十八
(2)根据算式写出口诀
45( ) 66( )
55( ) 56( )
46( ) 35( )
3、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 ) ( )
( ) ( )
二、进行练习三1-4题
1、教学第1题,看图,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并回答问题。
2、教学第2题
让学生观察,把得数相同的结果连接起来.
3、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63( ) 56( )
62( ) 66( )
45( ) 53( )
64( ) 34( )
4、让学生反复进行口算,出示口算卡
作业设计:
1、计算。
62 64 56
35 54 52
2、利用口诀写出算式。
三六十八 五六三十
( ) ( )
( ) ( )
练习三(二)
主备教师:徐莉 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07.9.12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20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欲望。
1、我们学习6的简洁口诀共有几句,让学生复述,看谁回答的正确。
2把不完整的口诀填写完整。
四五( ) 六六( ) 四五( )
( )二十 三( )十二 三( )十五
3计算。
56 66 43 63
46 24 34 36
4、四六二十四可以写出哪两道算式。
二、学习教科书20页5-10题
1、练习三的第5题。
先让学生看题,观察题目中的内容,学生互讨论交流学生探索答案。
2()=6 ()3=15 ()3=18
3()=12 ()4=8 ()5=20
2、学习第6题
让学生说清楚图意,然后再联系乘法含义进行列式。
3、教学8、9题
让学生说说图意,独立练习,再要求说一说列式的理由,最后进行比较,在比较时才可以用乘法去算,如果是两个加数不同,要用加法算,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存在。
4、第10题,先让学生观察题中的场景图,明确,一班种了四行花,每行是五棵,二班种了四行花,每行是六棵,由此作出判断,再进行计算验证。
作业设计:
计算:
5()=30 6()=36
2010届中考数学一次函数复习2
2010届中考数学弧长与扇形的面积
2010届中考数学切线的判定
2010届中考数学课题学习复习
2010届中考数学切线的性质
2010届中考数学投影与视图
2010届中考数学解直角三角形2
2010届中考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010届中考数学创新性开放型问题2
2010届中考数学实数1
2010届中考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2
2010届中考数学函数型综合问题2
2010届中考数学代数总复习
2010届中考数学函数应用题复习
2010届中考数学二次根式复习
2010届中考数学几何总复习2
2010届中考数学线角三角形与证明
2010届中考数学创新性开放型问题3
2010届中考数学一元一次方与分式方程
2010届中考数学函数复习
2010届中考数学相似图形
2010届中考数学数据的分析1
2010届中考数学一次函数图象
2010届中考数学解直角三角形1
2010届中考数学关系定理
2010届中考数学实数2
2010届中考数学教你解好压轴题
2010届中考数学概率与统计
2010届中考数学方程和不等式
2010届中考数学一次函数复习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