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3
收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6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简洁地表达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6的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课件呈现儿童乐园的场景并定格在木马转盘上)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再让6人到前面来。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2 65 63 6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学生各自做题,把得数填在书上,共同较对。
2、做想想做做第二题
3、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A 6个2相加是多少?
B两个乘数都是6积是多少?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让学生去观察图再进行讨论并集体讨论。
5、课堂作业,做想一想第三题。
四、总结评价。
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作业设计:
1、 62= 36= 64= 65=
46= 66= 56= 63=
2、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单元试题
八年级数学圆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平行线单元测试4
八年级数学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月考模块调研检测试卷2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同步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平行线单元测试5
八年级数学上册综合检测试题6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段考检测试卷1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整章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检测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段考检测试卷2
八年级数学上册10月月考调研检测试卷2
八年级数学变量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综合检测试题1
八年级数学平行线单元测试3
八年级数学变量和函数同步练习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段考检测试卷3
八年级数学平行线单元测试1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章达标检测题
八年级数学单元勾股定理同步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幂的乘方同步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平行线单元测试2
八年级数学上册10月月考检测试卷1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月考模块调研检测试卷3
八年级数学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单元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四边行复习题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