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4
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二、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1、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2、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3、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4、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5、观察体重统计图,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6、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7、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三、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四、教师小结
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五、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四)》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六)》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口算除法(例1)》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亿以上数的读法》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复习乘法和除法》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三)》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求近似数》数学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亿以上数的写法》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一)》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例1及相关练习)》数学教案
听课反思 教学大扭转:变“教知”为“练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二)》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二)》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复习多位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二)》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二)》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三)》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改写和省略》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活动课)》数学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倍的意义》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