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9
收藏
一、关于“生活情境”
自身到一线课堂去观课和在网络上观看的课,大多在课始“创设情境”,由其引出一个“例题”,然后同学就针对“例题”去“学习”了。似乎与原来的教材的编排大同小异。仔细阅读教材发现,所谓的生活情境,就是将“例题”作了一番改造:原来是用数学术语表述的,改为一个场景、一个“生活”问题(有许多并不是同学的生活),等等。不想举例说明,一者是较普遍现象,二者也无需解释。
对于教材,据我了解,不少教师是看不懂的(不是文字内容,而是编写意图)。那么,教材上布置了什么情境,我也就将此改变一下,或展示情境图、或化静为动、或口头表述。这是常态课上见到的情形。在公开课上,为了在“生活情境”上出彩,教师可谓杀费苦心,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自是常见。
但是,那样的“生活情境”是真实吗?是同学的生活吗?情境,就只是“生活情境”吗?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同学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笼统、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和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余文森)可见,上述的“生活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但是简单化了。因为,根据情境创设的依托点的不同,我们把教学情境分为以下几种: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3、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4、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5、借助“背景”(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等)创设的教学情境;6、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等等。教师对第4、5、6三种情境,似乎认为那些不是情境,而偏好于其他3种。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他们处在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除了通过形象、直观、具体的情境培养形象思维外,我们更不能忽视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认知抵触和数学问题的情境,因为后三种情境是培养同学笼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案例一】“分糖果”片段教学——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当你有好东西吃的时候,你喜欢和他人分享还是自身一个人吃?
生:和他人分享。
师:你们一定有分东西的经验。今天小明希望你们帮他解决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吗?,(多媒体显示主题图)从图上看,谁知道小明要我们帮他解决什么问题?
生:把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师: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个小朋友分的一样多。
师:小明要把20块糖平均分给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呢?下面看谁最快帮小明平均分完这20块糖。
【分析】
教师试图通过对话,引导同学观察主题图,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把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教师的追问:“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引导同学明确“平均分”。但是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缺乏“问题考虑”。首先,分糖果活动是同学在幼儿园时就经历的事情,他们具有分糖果的经验。其次,在分糖果的方法上,同学可能一个一个地分,即先给每个小朋友1块糖;也可能2个2个的分;也可能4个4个地分。我们无妨在此环节,引导回顾以往分糖果的经验,在其基础上引出问题来。
冀教版六上《百分数的应用》练习题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比
人教版第八单元测试卷
新课标二上《8的乘法口诀》练习题
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练习题(2016年)
2016-2017学年河北高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月考试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尺规作图
四年级上册综合练习题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收集数据的方式教学计划格式
青岛版新教材三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
数学考试反思:难点与易错点分析
人教版《亿以内数的读法》练习题
最新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名师指导
第七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数学脑筋急转弯:烧脑真的不只是说说!
新课标五上《积的近似数》练习题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知识要点
2017中考数学专项检测试题:直角三角函数
初中数学公式:改变你对背诵的看法
新课标三上《加法》练习题
北京一年级数学期末试卷(五)
小学数学题库:四大烧脑题考验你的智商
新课标四上《角的度量》练习题
新课标三上《减法》练习题
初一上学期数学整式同步练习及答案冀教版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之方程、代数与等式
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新课标二上《观察物体》练习题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练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