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6
收藏
“燕山朱松庭先生”,是我国元朝时代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所写的《四元玉鉴》和《算学启蒙》,是我国古代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的青少年时代,正相当于蒙古军灭金之后。但在灭金之前,中都(即今之北京)便于1215年被成吉思汗攻占。
元世祖忽必烈继汗位之后,于1264年(至1266年)为便于统治中原地区的人民,迁都燕京(后改称大都,亦即今之北京)到了13世纪60年代燕京不只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当时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特别是北方的一个文化中心。
忽必烈为了元朝的统治,曾网罗了一大批汉族的知识分子充作智囊团。其中就著名的有王恂(1235—1281)、郭守敬(1231—1279)、李冶(1192—1279)等人,这个智囊团中的人物,对数学和历法都很精通,他们未入朝前曾隐于河北省南部武安紫金山中。
13世纪中叶,在现在的河北省的南部地区和山西省的南部地区,出现了一个以天元术为其代表的数学研究中心。除上述武安的紫金山和李冶元氏封龙山外,山西临汾的蒋周,河北蠡县的李文一,河北获鹿的石信道等人都在研究天元术。也继承了北方数学的主要成就——天元术,并将其由二元、三元推广至四元方程组的解法。
除了接受北方的数学成就之外,他也吸收了南方的数学成就,尤其是各种日用算法、商用算术和通俗化的歌诀等等。
在元灭南宋以前,南北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学术上的交往几乎是断绝的。南方的数学家对北方的天元术毫无所知,而北方的数学家也很少受到南方的影响。曾“周游四方”,莫若(古代数学家)序中有“燕山松庭朱先生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矣。四方之来学者日众,先生遂发明《九章》之妙,以淑后图学,为书三卷……名曰《四元玉鉴》”,祖颐后序中亦有“汉卿名世杰,松庭其自号也。周流四方,复游广陵,踵门而学者云集”。经过长期的游学、讲学等活动,终于在1299年和1303年,在扬州,刊刻了他的两部数学杰作——《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杨辉书中的归除歌诀在所著《算学启蒙》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罗士琳认为:“汉卿在宋元间,与秦道古(即秦九韶)、李仁卿可称鼎足而三。道古正负开方,汉卿天元如积皆足上下千古,汉卿又兼包众有,充类尽量,神而明之,尤超越乎秦、李之上”。清代数学家王鉴也说:“朱松庭先生兼秦、李之所长,成一家之著作”。全面继承了并创造性地发扬了天元术、正负开方法等秦、李书中所载的数学成就之外,还囊括了杨辉书中的日用、商用、归除歌诀之类与当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算法,并作了新的发展。
由此看来,在的工作中,不仅有高次方程的解法,天元术等为代表的北方数学的成就,也包括了杨辉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日用,商用算法以及各种歌诀等南方数学的成就,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遗产,而且又作了创作性的发展。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是宋元数学的代表,可以看作是古代筹算系统发展的顶峰。就连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也不能否认这一点,乔治·萨顿说:“是汉族的,他所生存的时代的,同时也是贯穿古今的一位最杰出的数学家”,说《四元玉鉴》“是中国数学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以他自己的杰出著作,把中国古代数学推向更高的境界,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史册,增加了新的篇章,形成了宋代中国数学发展的最高峰。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检测试卷
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数学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卷
高中一年级数学上期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数学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培养与测试
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高一数学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试题
高一数学上学期单元测试4
高一数学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培养与测试
高一数学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含义
高一数学模块1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数学秋季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数学平面向量的应用举例
高一数学下学期单元测试2
高中数学必修1期末复习卷2
高一数学上册半期考试卷试卷
高一数学期末五校联考试卷
高一数学上学期单元测试3
高一数学向量同步练习1
高一数学科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
高一数学向量同步练习8
高一数学上册期中诊断性联考检测试题
高一数学下学期单元测试1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单元测试题
高一数学上期第二阶段测试题
高一数学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例题精析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