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6
收藏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吴淞(今属上海)人。他从万历末年起,经过天启、崇祯各朝,曾作到文渊阁大学士的官职(相当于宰相)。他精通天文历法,是明末改历的主要主持人。他对农学也颇有研究,曾根据前人所著各种农书,附以自己的见解,编写了著名的《农政全书》,全书有六十余卷,共六十多万字。明朝末年,满族的统治阶级从东北关外屡次发动战争,徐光启曾屡次上书论军事,并在通州练新兵,主张采用西方火炮。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科学家。
他没有入京做官之前,曾在上海、广东、广西等地教书。在此期间,他曾博览群书,在广东还接触到一些传教士,对他们传入的西方文化开始有所接触。公元1600年,他在南京和利玛窦相识,以后两人又长期同住在北京,经常来往。他和利玛窦两人共同译《几何原本》一书,1607年译完前六卷。当时徐光启很想全部译完,利玛窦却不愿这样做。直到晚清时代,《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工作才由李善兰(公元1811—1882年)完成。
《几何原本》是我国最早第一部自拉丁文译来的数学著作。在翻译时绝无对照的词表可循,许多译名都从无到有,当时创造的。毫无疑问,这是需要精细研究煞费苦心的。这个译本中的许多译名都十分恰当,不但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还影响了日本、朝鲜各国。如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许多名词都是由这个译本首先定下来的。其中只有极少的几个经后人改定,如“等边三角形”,徐光启当时记作“平边三角形”;“比”,当时译为“比例”;而“比例”则译为“有理的比例”等等。
《几何原本》有严整的逻辑体系,其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九章算术》完全不同。徐光启对《几何原本》区别于中国传统数学的这种特点,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他还充分认识到几何学的重要意义,他说“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清康熙帝时,编辑数学百科全书《数理精蕴》(公元1723年),其中收有《几何原本》一书,但这是根据公元十八世纪法国几何学教科书翻译的,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差别很大。
到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几何学方成为学校中必修科目之一。到这时才出现了徐光启所预料的“必人人而习之”的情况。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总复习》教案
小升初数学综合单元练习三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比例尺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比例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梯形的面积》教案
北师大版四下数学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练习》教案
高一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知识要点归纳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分数乘法(一)》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反比例》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分数乘法(二)》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正方体(一)》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应用专项综合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填空专项训练题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教案
作者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学案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
苏教版五下数学第六单元《圆的周长计算的实际运用》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判断题专项能力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圆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五下数学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圆的面积》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应用专项综合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的运算(二)》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判断练习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圆的周长》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圆的面积》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的运算(一)》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