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6
收藏
惊人的计算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在数学研究工作中,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以惊人的意志,十几年如一日刻苦研究,终于证明了 (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研究上,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外国数学家证明(1+3)用了大型的、高速的电子计算机。而证明(1+2)完全靠自己用手计算。有时为了求证一个大偶数的结果,常彻夜不眠不休。经过大量的计算,他终于写出了长达二百多页的证明(l+2)的论文。
而发表时,只能以简报形式,在《科学通报》上宣布。我国南北朝时代的杰出数学家祖冲之,求得了圆周率在3.1415927和3.1415926之间,并且提出了约率为,密_率为;.密率这个分数值的发现,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得出圆周率3.1416,需要算到国内按正1536边形.得出3.1415926<π<3.1415927,要算到圆内接正24576边形.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至少要对9位数字反复进行130次以上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运算.特别是开方更为麻烦.何况当时只能用叫做“算筹”的小竹棍去进行计算.祖冲之计算圆周率付出多少劳动,需要多大的细心、耐心和毅力就可想而知了.十六世纪德国数学家卢道尔夫,几乎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面35位.他嘱咐他的孩子,在他死后,要把计算的圆周率,刻在他的墓碑上.天文学家,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列奥纳尔得·埃列尔,在解决三体(太阳、地球、月亮)问题上,即在解决如何算出彼此吸引的三体中各个星球运动规律的问题方面,比别人有较大的进展,埃列尔用拉丁文写成了《月球说》一书.这本书被科学院院士克雷洛夫译成俄文时,却被迫只译出了其中最重要、最原则的论证.埃列尔的全部计算难以完全译出的原因。就是它们占用了幅面很大的四百九十页.而这些计算是埃列尔花了四十年的时间得到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将数学家们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了出来.现在用电子计算机,可以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九十万位.但是数学家那种把毕生精力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2.1一元二次方程【课件一】
4.6反证法【课件二】
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课件一】
5.3《正方形(2)》参考课件(共21张PPT)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课件二】
4.6反证法【课件一】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课件一】
6.1《反比例函数(1)》参考课件1(共18张PPT)
4.5三角形的中位线【课件二】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课件二】
4.5三角形的中位线【课件四】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课件一】
6.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参考课件(共18张PPT)
2.1一元二次方程【课件二】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课件一】
第四章《平行四边形》复习课件1(共18张PPT)
5.1矩形(1)【课件二】
1.3二次根式的运算(1)【课件二】
1.1二次根式【课件一】
1.3《二次根式的运算(3)》参考课件(共21张PPT)
1.3二次根式的运算(2)【课件一】
5.2《菱形(2)》参考课件1(共18张PPT)
1.2二次根式的性质(2)【课件二】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课件一】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参考课件(共17张PPT)
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2)【课件一】
第三章第1节《平均数》参考课件2(共17张PPT)
5.1矩形【课件一】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课件三】
1.3二次根式的运算(2)【课件三】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