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1
收藏
每个学科的考试,为了考查同学们的能力,都设置一定分量(10%~20%)的难题。根据试卷编排的原则,难题一般都放最后,所以也叫压轴题。近年来为了减少同学在整个大题(难题)丢分,出现了把部分难点散到其他题上的做法,因而,有时填空题、选择题中也会出现个别难题。碰到难题怎么办?下面提供一些办法供同学们参考。
1.沉着对付
碰到难题首先不要惊慌,要以平静的心态来对待它,避免由此而引发考试焦虑。你可以这样想:难题虽难,只要我沉着对付,也是可以攻克它的、既然是难题,能攻克最好,不能攻克也是理所当然、我碰到难题别人也碰到,可能我答得还比他们好等。慢慢从紧张的压力下把自己解脱出来,使自己的思维高度集中,进入兴奋的状态。
2.把难题放到最后再做
碰到难题,不要见分数多就先做。把它放到最后再做,有利于集中精力来攻克它。另外,在做完会做的题后,可从与难题相联系的知识及解题思路中得到启发,有利于把难题攻破。
3.重新审题,从中找到突破口
难题一下子做不出,应多读几遍题目,重新审题,把原来自己审题的错误思维去掉,选择新的角度,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思考,就有可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4.激活自己的知识网络,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难题之所以难,一是知识的综合度高,二是能力要求层次高。因此,要充分调动自己知识网络中有关的知识,回忆自己解过的难题中有哪些相似的、有关联的解题思路,找出知识间、解题思路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过程,即可逐步得到解决。这有赖于平时知识网络的建立,也有赖于平时的思维训练和解题思路的归纳、总结。
5.充分展现自己的实际水平
一道难题,并不是同学们一点都不会解,而往往是整个解题思路中某一点自己卡了壳,没想通而已。自己如果就这样一字不写,全题放弃,则是没有显示出自己懂的那部分,全部丢分实在可惜。如果我们能把解题过程中自己懂的部分利用一定的文字、符号、公式、方程等展示出来,即可得到相应的分数,这点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课件一】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参考课件1(共21张PPT)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课件一】
多边形(2)同步课件
1.3《二次根式的运算(3)》参考课件(共21张PPT)
6.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参考课件(共18张PPT)
1.1二次根式【课件二】
1.3二次根式的运算(1)【课件一】
4.2《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参考课件(共17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第1章二次根式复习课件(共19张PPT)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课件(共12张PPT)
1.3二次根式的运算(2)【课件一】
1.2二次根式的性质(1)【课件三】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课件三】
6.1《反比例函数(1)》参考课件1(共18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下4.3《中心对称》参考课件(共17张PPT)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参考课件(共23张PPT)
第一章第2节《二次根式的性质(1)》课件1(共19张PPT)
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参考课件(共21张PPT)
2.1一元二次方程【课件二】
浙教版八年级下《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复习课件(共29张PPT)
第三章第1节《平均数》参考课件2(共17张PPT)
多边形(1)同步课件
4.2《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3)》参考课件(共18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1.1《二次根式》参考课件(共10张PPT)
第五章第1节《矩形(1)》参考课件2(共12张PPT)
2.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参考课件(共13张PPT)
1.3二次根式的运算(2)【课件三】
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参考课件2(共14张PPT)
4.5《三角形的中位线》参考课件(共18张PPT)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