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收藏
今天上午第三节走进五二班听孟慧丽讲的公开课,她讲课的课题是《分数的意义》,通过听这节课,我学到了不少,同时也发现了不足。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语言表述分数的意义。孟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纸表示指定的分数,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然后又让学生借助手边的学具表示自己心目中的1/4,展示交流环节,学生能正确的说出“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要表示1份,1份是这张纸的1/4;把圆片平均分成4份,要表示1份,1份是这个圆的1/4;把4朵小花平均分成4份,1朵是4朵的1/4。”等,学生感受用不同的物品表示同一个分数的乐趣,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孟老师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小花表示2/3,展示环节,学生以小磁扣代替小花在黑板上展示不同数量的小花表示2/3的过程,边动手拼摆边口头表述,学生们真正认识到“把所给的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称之为单位‘1’,然后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取出其中的几分,就可以表示为多少分之几。”学生都会表述一个分数,知道用什么表示分数,首先要把这个物体看作单位“1”,再进行平均分。
孟老师从指定分数,让学生用物体表示,到用手中的学具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任意一个分数,从固定的分数推广到任意的分数,在练习中,学生都能熟练的表述分数的意义,突出了理解、操作、表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很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巩固练习环节,问题出来了,练习题由易到难,学生做起来越来越吃力,越来越迷,搞不清楚分母是几分子是几。仔细回味这节课,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本,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如果在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把学具贴到黑板上,把平均分的过程及表示分数的过程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说,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把物体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母就是多少,要取出几份,分子就是几。”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比不可少的,把这一难点突破了,学生就不会找不准分母,找不出分子。
通过听这节课,我感到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去,找出知识间存在的联系,能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016年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期末复习题
2016年青岛版六三制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题B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C卷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B卷
七盘沟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年级上数学期末测试题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
2016年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题
2016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
2004年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数学
2004年安徽省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数学试卷
11-20各数的认识B卷
2004年大连市毕业升学统一考试数学
2004年绍兴市中考数学试题
新编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2004黑龙江数学中考试题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A卷
小学一年级奥林匹克数学试题
2004年上海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文化考试数学
笔算加法(二)习题精选一
2015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A卷
2016-2017学年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二)
2016年青岛版六三制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题A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C卷
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检查卷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B卷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一年级数学5-8单元复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