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面积”的教学设计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面积”的教学设计

“面积”的教学设计

2015-09-23 收藏

教学内容:

在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面积的含义,知

道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有大小之分,能选择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1.体会利用数格子来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感知其局限性,体会到在比较面积大小的时候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2.建立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分享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准备的东西(桔子、柚子)带来了吗?你们能猜出我让你们带这些东西做什么吗?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1)动手操作,感知物体的表面。每六个同学围坐一桌,每桌准备一个柚子,每人准备一个桔子。先让学生分别摸一摸桔子和柚子,再剥下桔子和柚子的皮,让学生比较大小。这里的桔子皮和柚子皮是指桔子和柚子的什么?学生回答:表皮。教师小结: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表面。

(2)拿出几组物体,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和想法。①数学书和练习本;②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③一个足球和一个小皮球;④一张大照片和一张小照片。

刚才我们摸到的都是这些物体的表面,有的物体表面是平平的,有的物体的表面是曲面的,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你能用手摸一摸,感觉一下每组中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吗?(学生试着说,并感知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最后一组的两张照片,如果和我们的黑板的面比,和我们操场的地面比,会怎么样?(让学生清楚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

(3)每个同学拿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其它平面图形,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将你手中图形涂上颜色(拿一个最大的没涂完颜色的图形展示)。这个同学没有涂完,有没有什么其他原因?(有,它比较大)什么大?(面大)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比较方法。

(1).刚才我们比较了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那你能比较以下平

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吗?(任意的两个图形进行比较)电脑出示下图:

① ② ③ ④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①、②去和哪个图形的面积比都比较容易;但③和④的面积比较接近,不太容易比较大小。

小组活动,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拿出两张和③、④同样大的纸来比较它们的大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告诉同组同学。(交代清楚数学活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自觉、有序地展开活动。)

③ ④

(学生可能想出画方格的办法、重叠的办法、剪拼的办法,也可用发下的1平方厘米方块等很多种比较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就给以鼓励,让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不相等的。用课件展示数方格的方法。即

8个正方形 9个正方形

教师提问:下面两个图形都是16个方格,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等,因为方格的大小不同。

小结: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应该注意方格的大小相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比较标准的重要性。

如果前面的三角形和圆形比较面积大小时,也采用这种分格子、数格子的办法,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让学生议一议,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2).让学生在方格里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

(3).请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丰富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2.下面各图形哪个有面积?它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

3.电脑出示画在特别小的瓶子上的画和我们祖国的地图,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可以交流一下。

(五)课后活动。

从今天我们就正式开始关于面积的知识的学习。希望你们收集一些感兴趣的关于面积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互相帮助。好吗?

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深刻理解面积的含义

这节课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认识图

形面积的含义,我认为这些学习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图形面积的教学,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现象。

(二)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摸一摸比一比估一估折一折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这些活动都变成了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生动过程。在学生对两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行比较的活动中,学生就有多种估测的策略。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探索、交流、比较、评价这些策略的特点,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估测的方法,分享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了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的策略。所以我想,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进行估测活动的过程比估测所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中所有数学活动都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学生经历了再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课堂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我也认为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和对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的认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