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2
收藏
第四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列综合算式等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过程。
2、会解决有关分数乘法的简单问题,会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3、在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分数、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一致性。
教学重点:
会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条彩带长60米,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24米,还剩多少米彩带?
读题,理解题意。
生自己解答,并说明算式的意义。
2、揭示课题:如果我们知道,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这捆彩带的,该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分数乘法的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二、尝试
1、出示例题:一捆彩带的长是60米。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这捆彩带的2/5,还剩多少米彩带?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画出线段图。
(2)根据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数量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60×2/5=24(米) 1-2/5=3/5
60-24=36(米) 60×3/5=36(米)
答:还剩36米彩带。
(4)鼓励学生根据分步计算的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三、试一试
1、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交流
3、完成教材P51练一练第1-5题。
教学后记:
在教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题,我原以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呵呵!没有想到,错的人还真不少。我真佩服学生们的“创造能力”。细究其类型,主要是乘法和加减法计算方法混淆,不少学生做加法时也约分,而在我强调之后又出现个别的学生乘法计算通分的笑话。
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引导学生回顾分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意义,追溯求本,理解各自的意义;二联系分数乘法和加减法各自的计算方法,并采取针对性练习(即数不变、运算符号改变);四是加强审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判断。其实最主要还是抓班级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为这些错误类型几乎都是由他们所创。
《观察物体》课堂实录
《圆柱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分类》课堂实录
《9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实录
《第几》课堂实录
《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堂实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实录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课堂实录
《角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认识100以内的数》课堂实录(练习)
《加减法的估算》课堂实录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实录(2)
《5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
《角的度量》课堂实录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课堂实录
《有余数的除法》课堂实录
《笔算乘法》课堂实录
《倍的认识》教学实录
《通分》课堂实录
《6和7的加减法》教学案例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实录(2)
《圆的周长》课堂实录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实录
《长方形周长》课堂实录
《毫米、分米的认识》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可能性》课堂实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