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7
收藏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每个面的面积,今天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组是这样算的:8×4×2+4×5×2+8×5×2=184cm2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2+长×高×2+宽×高×2。
生2:我们组是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
生3:我们组是先算“前面+左面+上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即:(8×4+4×5+8×5)×2=184cm2。
师: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
生: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再乘2就可以了。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长×高+宽×高)×2。(师板书)
师: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吧。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样算呢?
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
汇报交流。
生1:我是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我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计算方法来做的。
生3:我觉得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
师: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
生: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是相同的。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2题。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集体评析。
2、练习十三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直线叫数轴教案
5分钟课堂训练:合并同类项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同步练习题
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案
比0小的数教案
15分钟课堂过关训练: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 教案
展开与折叠教案
初一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检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第一章第五节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教案
科学记数法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一数学点和线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教案
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估算的应用与调整教案
试题:《轴对称》画图专题训练――画对称轴和对称图形
绝对值与相反数教案
初一年级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代数式教案
3.1 用字母表示数 教案
余角和补角教案
走进图形世界教案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多项式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
整式加减 教案
初一数学提取公因式法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初一数学等式的性质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