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7
收藏
第3课时折线统计图(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练习二十七第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比较,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它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从中获取价值体验。
2、能结合事例,制作折线统计图,能读懂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图中所反映的现象做出简单分析,能进行初步的判断与预测。
3、在统计与分析的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并对图中所反映的现象作出简单分析,能进行初步的判断与预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生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折线统计图也是一种整理数据的方式。
生2:我知道折线统计图有单式的和复式的。
生3:我还知道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和发展趋势。
生4: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大小、变化趋势,还可以对不同的数量进行比较。
……
师: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制作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2、根据交流,教师简单小结。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分析折线统计图。
二、指导练习
1、旅游小助手
(出示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师:出门旅游,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天气情况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出示重庆与昆明月平均气温统计图)仔细观察统计图,并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评价,集体订正。
师:根据这张统计图,你对打算到这两个城市旅游的游客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对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帮助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教师充分让学生交流旅游建议。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在旅游出行方面的价值。
2、折线统计图分析报告
(出示练习二十七第3题)
师:折线统计图不但能帮助我们旅游出行,更能让我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情况。(出示某地2006~20012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1:从2006到2012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比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得多。
生2:从2006年开始,农村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的差异在逐渐缩小。
生3:从2006年到2009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改善最突出。
师:如果根据这个折线统计图,让你写个简单的2006~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分析报告,你能写吗?
师:先把自己的分析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并在小组内写出一个简洁、全面的分析报告。
(小组交流,全班评价各小组的分析报告是否简洁、全面)
师:根据这张折线统计图,我们看出了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情况,发现了变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甚至会超过农村。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大小、轻重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案-认识物体(三)
一年级数学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教案
一年级数学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练习课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连减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十几减9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教案-认识0
一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小小商店教案及练习题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观察物体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教案-认识1-5(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目录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加减混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案-数一数(一)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教案-认识几和第几(二)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高矮、长短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练习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案-有趣的拼塔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教案-6、7的数数和认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案-数一数(三)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分类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教案-8和9的认识
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1~5各数的认识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教案-森林运动会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物体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比较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教案-10的认识(二)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案-比大小、轻重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