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收藏
四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和95个孩子一起度过了120多天。伴随着教材一页一页的翻过,我们在共同成长着。他们或顺利或艰辛的在数学知识中前行,我时好时坏的在一节节课堂的积累中寻找着他们的思维踪迹。有人说,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沉淀。我想说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需要沉淀,需要找到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
借助课堂上的细碎小事,我将尝试着对他们的想法进行分析,把握他们在本册教学中的难点,并列出自己的对策。
先从数与代数领域。得数学者得天下,得计算者得数学。计算是数学的一大块儿,本册教材包含有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不进位、退位、不退位、混合),乘法口诀,课时量占到课时的一半。但是,计算根本就不是本册教学的难点,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计算,对于算理也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稍微有些难度的就是混合运算的竖式写法、退位减法这两块儿。
影响学生学明白的问题在于学生的提前学习,比如进位和退位竖式中的道理,进或退的都是1,而不是点。受限于学生年龄小的影响,听讲能力有些不足。当第一次学习时有人告诉他是借一当十,那么“借”这个词就会在他的脑子里存在很长时间。如果第一次学习时有人告诉他进位和退位写的都是点,那么他将会用很长一段时间去改正这些实际上是1的写法。比如复习阶段谢子阳写竖式的顺序和退位时写的点,可能在课堂上他已经知道了是什么,但在写的时候还是会自然的想到第一次学习时的记忆。
反而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出现这种问题,因为他们第一次的学习就是正确的。面对学生第一次学习时的错误解释,只有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并且给出时间让他们在错误中纠正,即当众讲解,才能有效。让提前学的学生在课堂上作为小老师的角色,让其他学生在他们的表达或者错误中学习新的知识,是目前我能想到的唯一方法。在乘法口诀中学习中,一些物体用乘加和乘减两种方法计算是一个难点,受限于多数学生想象能力不足,不能把看不到的东西“补”出来再减去,班内最后会有3至5名学生不能熟练运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当众讲解也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就像冉浩渠一样,因为一次在课堂上的当众画一画、说一说,对这类问题能够解决 。
还是那句话,动手做一做,就记住了;能给别人讲的,一定是自己明白的。
再说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教材有米和厘米、观察物体、角的初步认识三个单元,学生主要出现的问题有:画线段时没有标出长度、直角没有直角符号等这些画图问题,原因在于第一次学习时没有深刻的印象。线段的长度就相当于线段的名字,直角符号是因为它和锐角、钝角不同,是二者的分类标准,有其特殊性。后期再去纠正这个错误是非常困难的,第一节课时要强调线段的姓名、直角的特殊性即所有的直角大小都相等,让学生有这种标记的意识。在观察物体时,有一个错误的情况一定会影响到学生。
空间观念的发展一定是在先有想象的基础之上,与实际的直观对比中修正才得以发展的,而不能够直接出示实物让学生去观察。离开了想象,空间观念谈何发展。
数学一上:《分类比较》第一课时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课时
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设计
决定了泊松一生道路的数学趣题
冀教版一上数学:《读写11~20各数》
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
数学一上:《总复习》
数学一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五课时
认识线 教学设计
数学一上:《数学就在我身边》第二课时
一上数学:《加法小练习》
一上数学:《添加》
初三上学期数学复习方法
数学一上:《学看钟表》
谈谈如何上好高三数学复习课一点体会
佩雷尔曼
数学一上:《认识6、7、8》
数学一上:《加法和减法(一)》(4)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三课时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复习计划
一上数学:《加减混合》
一上数学:《小胖过生日》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7、8课时
一上数学:《数楼—分成几和几》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上数学:《绿地》
一上数学:《课间大休息》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